第0282章 柴武班师(3/4)
往就是其自身的政治觉悟。
没办法——通讯方式落后,思想建设落后等因素,使得任何一个封建君王,都无法对掌兵将领百分百安心。
皇帝这个生物本身就多疑,若是武将的思想政治觉悟又不达标,就很容易发生‘杀功臣’的惨剧。
——皇帝能怎么办?
总不能因为家功勋卓著,就把国家的存亡,
到一个外
手里吧?
相较于历史上的封建帝王,刘弘的‘症状’还稍微轻一些,但也只限于‘在武将懂事的时候,给个完美的结局’的程度。
而今年,中央对抗悼惠王诸子叛的战争,便让刘弘第一次感受到了‘将在外,君寝食难安’的沉浸式体验。
自然,柴武、周灶等老臣还是信得过的,但灌婴呢?
再往处想:太祖高皇帝之时,周勃在刘邦眼中,应该也同如今刘弘看柴武般放心吧?
只能说,封建帝王的多疑,大都不是其自身的脾,而是受环境所
。
——毕竟,是最不值得信任,也最不应该信任的东西。
帝王一举一动,皆影响天下万民之生死;在这种况下,以一
之凄凉晚景,换得天下一世太平,便是顺其自然的事了。
“奉常。”
一声亲唤,待刘不疑出班一拜,刘弘便面带微笑的代道:“此有功将士之名录,卿抄录一份,好生思虑。”
“万不可使有功之士寒心。”
看着刘不疑应诺推下的身影,饶是见多识广,柴武也是不由一愣。
至于殿内文武百官,更是纷纷将嫉羡的目光,撒向殿中央痴然而立的柴武。
——刘不疑可是奉常!
什么况下,有功将士的名录,会需要奉常这个负责礼制的九卿‘好生思虑’。
答案毋庸置疑。
——测堪舆,祭高庙,封诸侯!
在如今汉家‘异姓不可为王’的背景下,刘弘此举便意味着:那封竹简之上,有至少三个以上的幸运儿,将跻身于光荣的‘彻侯’或‘关内侯’阶级!
而这,便是柴武如此诧异的原因。
“于有功之士行如此重赏···”
心中思虑者,柴武心中便逐渐涌起一抹遗憾。
先前与刘弘地接触,在柴武心中留下的印象并不多。
在曾经的柴武看来,当今刘弘,是个年少老成,手腕颇为狠辣的天子。
再多的,就没有了——自这位登基以来,君臣二就见过两回面。
第二回,也正是柴武此次早先一步长安。
但现在看来,眼前这位,可丝毫没有继承孝惠皇帝的‘仁弱之风’。
——动辄裂土封侯,此举,明显是在表明自己的尚武之心!
“可惜啊···”
对于一个武将而言,最遗憾的,必然是圣君临朝,而我已老朽。
汉室对于君王的要求,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低的了。
——不用举止有度,不用谦卑有序,甚至不用仁义民。
汉室天子,只需要将一点做到极致,就能得到绝大多数臣民的效忠。
——尚武!
只要天子尚武,且其他方面没有坏到商纣那个程度,就已经能让天下满意。
而一个三十岁的皇帝尚武,和一个年仅十六,却已然全掌朝政的皇帝尚武,所带来的影响也全然不同。
此时的百姓,大多十几岁就结婚生子,二十多岁的子,就已经能被叫‘老阿姨了’。
到了三十往上,那更是到了要抱孙子的老年。
——没办法:匮乏的物质条件,使得这个时代的均寿命,基本在三十到四十岁之间。
而作为天下共主的天子,虽然得以养尊处优,寿命能比劳苦百姓长一些,但也十分有限。
——太祖高皇帝,四十七岁时都还年富力壮,还能上马征战,一举鼎立汉室国祚!
可在项王兵败生死,天下一统之后,短短五年,英明神武的高皇帝便快速衰老,在太子尚未成年之时撒手寰。
孝惠皇帝十五而登基,也在短短七年后抑郁而终。
先帝,即孝怀皇帝,那更是在仅仅十二岁的年纪,死在了皇位之上。
汉家三代皇帝‘在位数年而亡’的先例,将一个十分现实的结论摆在了汉家朝臣面前:皇位,就是那种能在短短几年内,快速将年富力强的所有生命力吸走的高危职业!
即便不考虑汉室的特殊状况,过去千百年的故事也证明:只要是勤政的帝王,大都很难长寿。
原本的历史上,汉室后来的君王,也确实大都如此——文帝刘恒年二十四而得位,在位堪堪二十三年,死于四十七岁那年。
甚至在生命最后的几年中,汉室已经被文帝一点点到了监国太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