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66章 声东击西(2/3)

是,郦商不知出于什么缘故,在最开始选择站在了陈平那边,高庙事件后又隐隐回归中立,而后淡出朝野···

从这件事当中,刘弘隐隐闻到了一丝熟悉的味道,从而得出了一个令他细思极恐的可能性

——如果历史上的郦商,也同样做出了站队陈周,反对文帝的举动,那之后的郦寄两次错失丞相大位,以及舆论中流传的‘曲周侯卖友求荣’的流言,会不会是文帝刘恒秋后算账,刻意为之···

仔细想了想,刘弘觉得这种可能性非常大!

文帝刘恒,虽然在百姓眼里是圣人在世,宽和仁义,但作为封建君王,尤其是一个优秀的封建帝王,刘恒的胸襟再宽阔,也不会大到哪里去。

如是想着,刘弘便带上了一副感怀的语气:“曲周侯,国之长者也,朕素敬之。”

“其令奉常有司,赐曲周侯冥灯五,御剑一,以为陪葬;诸公卿曹共议曲周侯之生平,论其功过,以谥之。”

说着,刘弘取出那卷由郦商呈上,并已得到许可的奏疏,将其交到刘不疑之手,对殿内众人道:“前时曲周侯上疏,言欲以朕之意,择其子中贤善者袭爵。”

“朕与朝中诸公议,曲周侯子寄,仁善贤明,允文允武,可袭曲周侯爵。”

说到这里,刘弘可以一停顿,意味深长的扫视一圈,才道:“诸公以为如何?”

按道理来说,彻侯亡故,其子袭爵,这根本不是指的朝堂共议的大事;更何况曲周侯郦商只一子(庶子不算),袭爵之人早有定论。

这样一个脱裤子放屁的问题扔到朝臣手上,众人本该是纳头就拜,认可郦寄承袭曲周侯爵而已。

但刘弘话落许久,殿内都仍旧鸦雀无声,众人连左顾右盼交头接耳都顾不上,只深低着头,全当没听见刘弘的话。

——表面上看,刘弘问的是‘郦寄承袭曲周侯爵这件事,诸位怎么看’,但实际上,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郦商在只有一个嫡子,且早已在十多年前就确立侯世子,汉室还有专门关于爵位继承的《爵律》等等前提下,依旧上奏,让刘弘决定由哪一个儿子承袭爵位?

这件事的内由,殿内的人杰自是一目了然:郦商对小皇帝低头了。

原本,这件事就只有这一层含义而已;但在刘弘将此事光明正大在朝臣面前说出,并问众人‘如何?’的时候,其意味就变了。

且不论其他,光是刘弘将这件事公布于众,就使得‘曲周侯=皇帝心腹’这桩信息毫无掩盖的展现在了朝臣面前;这就等同于二世曲周侯郦寄的额头上,已然焊上了‘皇党’的政治标签——撕不掉的那种!

而刘弘询问众人的意见,自然不是想听众人对郦寄的个人看法,而是···

光看看殿内头低的最深的那几个人是谁,就不难猜出结果了——殿内朝臣中,爵位低于关内侯的小虾米们,都只是以‘不趟浑水’的态度装木头人;而越是食邑高的彻侯,头就低的越深

尤其是那几个只有爵位,没有官职,只为了在匈奴使团前撑撑场面,找找存在感的彻侯,此时更是恨不得往别人身后藏!

——刘弘这个问题,其实是问那些彻侯勋贵:曲周侯让朕选择侯世子,诸公以为如何?

翻译成白话文,刘弘这句话根本就是说:曲周侯已经给大家做好示范了,大家伙打算什么时候学习一下曲周侯啊?

这个问题,刘弘要是在寻常事日提出,那朝臣百官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规劝天子’,并青史留名的机会:陛下,关于爵位的传承,祖宗已经留下了《爵律》为参考标准,陛下可千万不要破坏祖制啊···

但今天,刘弘先提出郦商这个鲜活的例子,然后顺势提出这个问题的时,百官就无言以对了——曲周侯都知道忠君,尔等怎么就做不到?

这种事,就怕有比较;有了郦商做出的‘示范’,其余彻侯勋贵如果不赶紧效仿,几乎等同于坐实自己‘不如郦商那么忠诚’!

爵位传承的人选,原本是按《爵律》所规定,固定由嫡长子继承;勋贵们虽然偶尔有不喜欢大儿子的情况,但也还能勉强接受,忍着不喜砸资源培养长子,让其不至于太草包。

可要是答应刘弘从今往后,爵位的继承人都由天子做主,那···

虽然说不出到底会有什么坏处,但朝臣本能的觉得:刘弘没在憋好屁

静默许久,最终还是只能有丞相陈平出班,略有些心虚道:“陛下,曲周侯之所为,虽可谓致忠,然于萧相国所定之《爵律》相左;既陛下拟曲周侯嫡长子袭爵,倒也无不无可···”

闻言,刘弘轻浮的一挑眉,满含恶意的目光在殿内扫视一圈,方有些失望道:“既如此,便以曲周侯子寄,袭曲周侯爵···”

陈平话里的意思也很浅显:郦商这件事,已经是在犯法啦!

陛下纵容郦商犯法,已经很过分啦!

看在陛下最终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