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路线之争(2/3)

的酷虐。

一时间云杜、绿林尸骸随处可见,蚊蝇漫天,更加剧了疫病散播。

跪在疟祠前哭泣朝拜,有拖着病体希望逃出绿林山,但外面的官军也染了疾,早就撤回江汉了,相比于瘟,绿林军算个啥?

而绿林山中,几位幸存的渠帅也为绿林军的未来吵开了。

“再这样下去,就是坐以待毙!”

脾气的南阳马武是力主撤走的:“吾等谁没经历过几场瘟疫?应该都知道,一旦染上,几乎无药可救,要么硬扛过去,要么就往地上一躺,等死!”

“没粮没盐就不说了,绿林已经成了一个大瘟房,我觉得这周围皆是疫瘴,呼吸之间都要染上,得逃出去才行。”

抛弃染病者,让还有机会活的赶紧走,这一点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唯独两位大渠帅之一,和新朝太师同名的王匡弱弱问了一句:“青壮可以走,但那些没染病的老弱怎么办?”

众渠帅面面相觑,没关心这个,但他们都信誓旦旦地说道:“等疫病结束,等抢到了粮食和盐,吾等会来救他们。”

逃出去是没问题,但往哪里逃,却产生了极大的分歧。

“应该南下。”

大渠帅王匡有自己的主意,提议道:“去年偏师便沿着汉水,打下了竟陵县,应当将这条路再走一遍,去云梦泽里暂避,等大疫过去后,便可将老弱就近接过去。”

王匡虽然是绿林举义气的大领,可他毕竟只是一个渔父,见识有限,眼睛只盯着南郡江夏,这里是他的老家,即便生了大疫,也不舍得抛弃。

而且南郡、江夏的豪强武装势力较弱,依然是官府力量薄弱地区,就钻云梦泽里,笼络小盗贼,他们很快就能恢复势力,继续过抢掠的生活。

但作为外郡,王常、马武却有自己的想法。

“应该北上!”

颍川王常提议道:“翻过绿林山,就是南阳,随县、蔡阳,都是富庶之地,到了那儿,便能打开另一片天地!”

王常字颜卿,本是小地主,因为弟弟报仇杀了,才亡命于绿林。他不甘心一辈子做盗贼,遂有此说。

保守的渠帅们表示反对,他们对南阳不熟悉,而且那边豪强势力强大,那些坚固的坞堡防备堪比县城,轻易打不下来啊。

曾经去南阳溜了一圈,袭击过第五伦使团的马武却道:“舂陵大侠刘伯升,曾识了我绿林渠帅身份而依然设宴招待,又时常遣族往来绿林赠送盐、布,吾等大可北出,联络他一起举事!”

这是路线之争啊,双方争执不下,最后甚至到了拔剑的程度,最后还是另一位最早起兵的大渠帅王凤站出来做和事老。

“既然都有好处和缘由,何不将部众一分为二,既南下,又北上?”

这确实是一个办法,分两跑,还能让那该死的纳言大将军严尤不知道该追哪边。

于是大家就这样欢天喜地地一拍两散:王凤带队出新市,前往南阳的门户随县。

而王匡也率众出云杜,直竟陵。

唯独不太高兴就是王常,在分部众时,一心想要北上大事的他,却被大渠帅要求,加南下的队伍。

“颜卿渠帅去年打下了竟陵,对那边熟悉,南下少不了你。”

王常掌握的部众不多,又在疫病里死了大半,话语权哪能跟大渠帅们比,只能委屈地应诺。

六月下旬,绿林军青壮之兵离开了大本营,开始为了求一条活路,分两支向外突围。

往北的绿林军万余从新市出,故称之为新市兵。

往南的万余直欲顺江而下,故称之为下江兵。

两军分道扬镳之际,率领下江兵的大渠帅王匡回他举事战斗过数年的地方,依依不舍。僵卧难以动作的疟疾病被抛弃,那些走不动路的老弱孺也只能遥望他们,不知往后该怎么办。

王匡只暗暗誓:“吾等一定会回来的!”

而新市兵那边,终于能带打回南阳老家的马武却十分欢欣,对他背后的绿林山,连都没回一下,心里更是喜滋滋的。

“终于,不用再回来了!”

……

亦是六月底时,冀州魏成郡倒是没有遭到瘟袭扰,第五伦与马援、耿纯等紧张筹划着对武安李氏的进攻。

两千流民兵由马援指挥,耿弇则带着他自己练了两个多月的五百士卒,是进攻武始县的主力。

第五伦从黎阳调了五百回来亲自指挥,连同临时征召的壮丁,

此外还有第五伦临时征召的一千青壮,作为运送粮秣的辅兵,随第五公驻邺城以北五十里的梁期县。

一来保证前军的粮秣,二来迫近赵地,以防李家的盟友赵刘的各位前朝余孽,不顾王师在关东而毅然造反。

三来嘛……身为大帅,离前军有点距离,省得第五伦自己手痒非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