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另一件国之利器(2/3)

楚河亲自接见了他们,询问一下,才知道三族来投的原因。

原来这三士族,在黄巾军攻击双马县的时候,倾力相助双马县官府对抗黄巾军,上千家丁护院大半死在战场之上,如今只剩下这点人

后来黄巾军攻陷双马县,出于顾虑,怕引起双马县全体士绅阶层的反弹,没有对他们举起屠刀,但也是多加刁难,不但夺走了他们大半的家财,还要他们把家族的年青一辈全数投到黄巾军中。

三家多番周旋,又花了大量的钱银,这才保住自家子弟。

等听得凤来县被常定军攻占,前去援助凤来县的双马县黄巾军也是大败而回,这三家便生出了心思,暗中派人到凤来县打探究竟。

知道楚河实施仁政,厚待乡民,也没有压迫凤来县内的士绅,三家合计了一下,觉得留在双马县,迟早会被黄巾军祸害,干脆举族搬迁到常定乡。

出于千金买马骨的度量,楚河干脆把三家的子弟都用起来,正好他手中缺乏管理人手,三家子弟基本都经过文化教育,多少能在各项事务中帮上忙。

大同县那边,在得知常定军得胜回归,连绵不绝的车队把米粮运送回常定乡,当天就把赵一义等护送回常定乡了。

送赵一义回来的大同县部队,领队的是县令李岩和县丞苏可。

到了常定乡后,两人姿态放得很低,请求拜见楚河,然后两人在楚河的书房与楚河密谈了许久。

其他人不知道他们谈论的内容,只知道出门的时候是楚河亲自送他们出来的,三人都是面带笑意,显然相谈甚欢。

回去的时候,一千辆牛车,都是满载了米粮。

表面看来,大同县和常定乡的关系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大同县也对常定乡大肆练兵不闻不问。

但大同官衙的有心人,隐约感觉到有什么变化,当初提议控制赵一义一家、以此威胁楚河的邓典武,在刘岩和苏可带着米粮回来之后,就被解除了职务。

楚河发现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之所以人员生活密度极低,偌大的一个大同县,放在地球,活个几百万人都不多,如今就三十万人口,原因有三。

一是农业不发达,耕作技术落后,田地里出产不多,一亩地通常就是一到两石的产量。

第二,便是这里的人食量极大,一个就顶地球三个人。田地里出产得少,吃的又多,自是养不了多少人

第三,这里的农夫为低贱之人,那些务农之人,都是想方设法的摆脱农户身份,使得耕作的人越来越少。

其他地方的情况楚河不清楚,但秦州城这边,粮食的供应从来都是不足的。

他现在和刘岩等达成协议,除了大同县城外,其他地方都归楚河管理,楚河只需要保证城内居民的粮食供应。

再加上凤来县那边,这近十万平方里(二点五万平方公里)的地方,足够让楚河大展拳脚,当下决定对农业生产进行大规模的改变。

这改良其实也简单,就是楚河所知道的一些能提高产量的办法。

如选种、深耕、轮耕、沤肥、挖渠灌溉等。

反正现在有了大量的米粮,无需缴纳赋税,乡民又大量的死在战乱之中,人数减少,楚河最近积存下来两百多万石米粮,足够大同、凤来两县一年的食用。

就算新的耕作方法出什么问题,都能支撑得住。

趁着秋收之后百姓无事,楚河组织人手,挖掘沟渠,引水开源,选择颗粒饱满的种子,深耕除草,使用草木灰、牲畜和人的粪便等肥田。

当然楚河只是给出一个方向,真正做事的是负责农事的楚镇海。

一些地势高难以灌溉的地方,楚河也制造了好些大水车帮助引水,加上大量的优质铁制农具的使用,足够的牲畜,楚河相信,就算没有化肥和农药提高产量,田地的产量也定然超过三石一亩。

最让楚河惊喜的是,他以前不知道这里有没有番薯和土豆,只是把番薯、土豆的画像分发下去,并承诺找到这两种植物的,一种赏银五百。

想不到,还真的有农夫知道这种作物,一个样子憨厚的凤来县农夫,在潜渊卫的严密护送下,战战兢兢的带着连苗带茎的番薯到了常定乡这边。

不到这农夫不胆战心惊。

他看到城门贴着番薯的图画,下面还有一行字,好的问了一下,竟然是楚潜渊亲自发布的命令,谁找到这两种植物,就可以得到五百两银子。

老农回家犹豫了许久,看着那两个刚刚才到腰间的孙子,最终咬咬牙,也不管对不对,就把番薯带到了城里,跟城门的潜渊卫说自己知道哪里有番薯。

正常情况下,农户绝不想跟这些兵将发生接触的。要知道以前的官兵,可不是什么好相处的对象,进城的时候少交人头费,都可能对农夫拳打脚踢。

这老农哪里试过被兵将如此客气郑重的对待,更想不到会亲眼见到凤来县的大官,然后在数十个铁甲兵将的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