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焦炭和燧发枪(1/2)
实际上,陈詹当天就开始造炮了,他等不及炮厂的新炉慢慢烘
,直接用了铁匠铺的小炉,和那个叫严三七的炉丁开始试炼
铁。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铁铸炮管对铁的品质要求很高,这个时代炼出来的生铁杂质含量很高,加上高炉的炉温不够,铁
硅含量较低,浇铸的时候冷却过快,导致石墨来不及析出而得出容易脆裂的白
铁。
这种
况会造成极高的废品率,且铸造出来的大炮容易炸膛,只能靠加厚炮管,或者用熟铁包生铁,铜包铁心等方法来预防炸膛。
用这种方法造炮,一是成本高,二是过于耗时,三是造出来的大炮极其笨重。
秦川要做的便是提高冶炼技术,最基本的是想办法提高炉温,并建造二次
炼炉,用以来炼出杂质较少,含硅较高的铁水。
然后把龚振麟的铁模法和罗德曼的内模水冷技术相结合,通过预热模具或暖箱保温等方法,控制铁炮冷却速度,铸成灰
铁炮管。
如果上述方法无法实现,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将白
铁变成黑心可锻铸铁,从而提高炮管的强度。
这几个法子,说起来容易,但实际
作会非常难,非常非常难。
铁模和水冷管道等硬件问题并不难,难的是软件,是温度控制。
铁模要加热到多少度,水冷的水流大小、速度,风冷的风速和管
大小,保温的温度和时间,退火的温度和时间等,这些是最主要的问题。
在没有相应仪器的当下,只能靠不断试验,不断砸钱进去摸索。
要知道,罗德曼摸索了整整十年,才完成具体量化和成规模铸造。
秦川当然等不了那么久,他的优势是知道这是可行的方法,知道原理,也知道几个大概的方法。
最关键的是,他有钱、有
、有铁料,可以无限制地投
试验。
砸个三五十万生铁进去,应该能摸出成体系的数据了吧。
他首先要解决的,是冶铁问题。
明朝的铁一直是南方的铁品质远胜于北方的,因为南方树木多,用木炭炼出来的生铁杂质较少。
严三七在福建官铁场
过十几年炉丁,也算是个中行家了,他提出像炼闽铁一样,用木炭冶炼一部分
铁,用来做铸造火炮和火铳的铁料,其他兵器农具之类的铁料用煤即可。
秦川否定了这个建议,不仅因为附近木材少,还因为木炭的热值不够,烧不出硅含量高的铁水。
他要用焦炭。
山西多得是煤炭,黑山矿场就有一个露天煤,他只需建几个
馏窑,把煤
馏成焦煤就行了。
焦煤拥有木炭的优点,没有煤的缺点,且热值比木炭高很多,能满足灰
铁的温度要求。
这个时代应该有
懂得
馏焦炭,但问题就在于,严三七没见过
馏窑,不懂这东西怎么弄。
秦川更没见过,他只是前世在论坛吹水的时候学会了这种纸上谈兵的本事而已,现实中让他去着手去做的话,几乎是一窍不通。
当然,他的优点还是家底厚,有钱有
有煤炭,想挖多少窑都行,烧多少煤都无所谓。
他当场表示,严三七可以随意调用黑山矿场的资源,包括矿工、炉丁、煤炭和铁矿,要多少都没问题。
只要能摸索出
馏焦炭的法子就行了,把整个黑山刨空了都没关系。
得到秦川的承诺,严三七当场边拍着胸脯表示,一定会尽快弄出焦炭。
和陈詹一样,那两个军器局大使都是徐光启调拨去协助孙元化的,一个监造火炮,另一个则监造火铳的,秦川把前者拨给陈詹统调造炮,后者则全权负责制造火铳。
这
叫李学境,还很年轻,只二十五六岁左右,很机灵也很好学,秦川和陈詹等
谈的时候,就一直在旁边安静聆听。
直到秦川把任务大概安排好,面向他的时候,他才拱手鞠躬说了句:“还请大管事不吝赐教。”
“好说,好说。”
秦川呵呵笑着,让手下拿来一支鸟铳,摆在桌上,开始描述他想要的火器。
他要燧发枪。
以目前的技术能力来说,米尼弹和膛线枪并不现实,成规模制造难度很大。
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先弄燧发枪和定装弹药。
这玩意并没有多大难度,把火绳拿掉,在鸟嘴上夹一块燧石,做一个扳机扣发装置就行了。
定装弹药更容易多了,无非就是用纸包住定量弹药,开火前咬
纸包,把弹药分别倒进引火孔和枪膛就行了。
李学境一边听秦川描述,一边用炭笔在纸上不停写写画画。
秦川讲完后,他又定定望着那些
七八糟的画,久久不出声。
秦川没打扰他,只把王继宗叫来,把所有工匠名单列出来,再列出一些脑瓜子灵活些的,机灵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