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朱厚熜威赫群臣(1/2)
明代武举之事,乃吴王元年始议,朱元璋开国定鼎,洪武二十年准礼部所请,设立武学,开设武举,武将、勋戚子弟皆可参加。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天顺八年,朝廷令天下文武官员,各自举荐通晓兵法,智勇出众之士,参加各布政使司抚、按、三司,直隶巡按御史考试。
中式者,则兵部会同总兵府在帅府,参加下一
考核,其中有策略,与校场比较弓马,这也是一个合格武将,必备技能。
其中需答策论两道,骑需中四矢,步
只需两矢,即为通过,若是骑
、步
只中标准一半则,次一等,能否晋级全看通过者有多少。
成化十四年,朱见濡听从汪直决定,方才设立武举乡试、会试,规程制度同文科一般。
但这些武举,皆未有定准时间,由是朝廷武举时有时无,全凭朝廷何时想起,何时再行开科取士。
直到弘治六年,朝廷定制,武科六年大比,惟重策论,策论不过者,无须再试弓马,后弘治十七年改,同文科一般,三年一次大比,试后也如琼林宴一般,会赐宴武举进士。
由于正德年间武备松弛,朱厚照有好武为乐,故而正德十四年再改,武举初场即比骑,以三十五步为标准,第二场步
,以八十步为标准,第三场才论策略,与文试乡试一般,凡遇子、午、卯、酉之年,即举行乡试。
明良元年,即壬午年,乃规定武举乡试时间,唯恐朱厚熜忘却,故而彭泽再次提及。
武举之事非同小可,亦如文试一般,属于抡才大典,只不过规模以及热闹程度,和选出才无法与文试相比罢了。
这也是正常况。
毕竟明朝是以政治治国,而非靠武力治国。
明朝外患虽然不断,但双方不过半斤八两,谁也无法一气吃掉对方。
长持以往,武德方面,自然而然逐渐松弛,能够出名的武将,自然是少之又少。
再加上,明朝自从洪武大案之后,向来武将不涉政治,即使有也是极个别,这也导致名声极少为
知晓。
但废归废,朝廷应有的取材,还是不能缺少。
这是给天下武士,昭示皇恩浩,谁也不能无视。
虽然彭泽与杨廷和相莫逆,杨廷和更是彭泽当年举荐恩主,但在如此大是大非
况之下,朱厚熜也没有拒绝,欣然点
:“大司马之意甚好,即命天下武子,参加今科武举乡试,来年同文科一期大比!”
武举之事,倒是没有引起众反抗之意,群臣无所不应,拱手低眉答复朱厚熜:“我主圣明!”
朱厚熜把手压了压,然后说道:“今朕登基半年有余,欲阅京营,你每以为如何?”
杨廷和与群臣面色尽显为难之色,只得支支吾吾道:“陛下刚刚践祚,朝廷一应大小事务,尚未理清,又加上新议新政,不若明年阅武如何?”
朱厚熜听后脸色大变,环顾午门之内群臣,厉声质问:“怎么了?难道是有不想让朕执掌兵权?”
“陛下何出此言?《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又曰:「惟器与名,不可假。」
圣祖皇帝定制,兵部掌天下官军升迁、训练、任命等诸政令,且政令通行需圣旨允许,方可执行。
而协理军营戎政,止负责掌管京营练等事,不涉及调动兵马诸事。
至于军旅之事,皆由五府掌管,各领其都司、卫所官军,各府掌印、佥书等重职皆由皇家心腹勋戚所领,偶有老将,但不及十分之一,至于臣等文臣,更从不涉及,岂有掣肘圣执掌兵权之言?”
众诚惶诚恐,谁也不敢担此重言,若皇帝将猜测当真,岂非
着皇帝动杀心?
这一刻没敢心
敢放松。
明朝但凡过于触碰兵权的,现在尸体全部凉凉,更何况其他?
遂全体官员不约而同起身叩拜于地,随后异同声,对着朱厚熜解释。
朱厚熜也知道众被吓得不轻,于是便放肆大笑:“你们休要过于紧张,朕不过是说笑而已。”
“陛下乃一国君父,金玉言,伏望我主圣明天聪,切勿与臣等说此等笑谈。”
群臣再次叩首,以求朱厚熜说话三思,慎重。
朱厚熜摆了摆手,继续笑着说:“诸卿之言,吾以悉知,你每快快请坐,还请将事缘由道来。”
众重新落座,最后将目光投放在兵部尚书彭泽身上,彭泽避无可避,只好咳嗽一声之后,便开始奏对:“陛下有圣睿之资,欲革除弊政,臣等不胜欢喜,然天下之事,繁杂不堪,戎政之事,更是一等。
故而孔子云:「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京营建制,始于府兵之制,而府兵之制,则在于‘居重驭轻’之策。
此可在府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