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登与崩【二】(4/5)

白,他却是怎么都讲不出来。

甚至还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像是在卖弄似的……

武修之人练武,体内会生出阴阳二极,调动阴阳化劲气,以此来修功法,用武技。

这山水画也是这般同理。

从质感来说,山硬,水软。

硬为阳,软为阴

这就也构成了一方阴阳之根本。

从状态来说,山静,水动。

动为阳,静为阴

却是完全与质感营造出的阴阳和合全然翻覆。

分开了可以是巍峨,是澎湃。

然而各自独立的同时,又阴阳相济。

这一山一水,便可无穷分形,演变造化。

博古楼十大奇景中的千峰万仞,与四季不冻河也是暗含此理。

有了这几重层层嵌套的关系,山水这统一的矛盾体才能遗世而独立。

张学究想要让他的白骨扇更上一层楼,最佳的途径便是在现有的白骨图中,画上一副山水。

只不过,这一点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

若是单纯画一副山水图,对于张学究而言毫不费力。

但是现在,这白骨扇上的山水却是后来之物。

既不能弱了势头,那样气韵不足。

也不能抢了风头,那样狠辣不够。

所以这一副山水,要把浩然之雄浑,荡然之险峭,真然之清净,三者兼而有之。

《皴经》中说,画有十分,其中七分山水,三分人

在这七分山水中,包含着四分诗书,三分画技。

正是看到了这句话,张学究才决定留在博古楼,盘桓一阵,也是为了他自己多受些这里诗书文气的熏陶。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自在山水之间,凭借张学究这些年的走南闯北,已是了然于胸。

不过这心源中的领略和感悟,却还是差了不少。

因为这是一个耗费时间的过程。

不但费时,还得要安静,不被打扰。

但是张学究自从离开了坛庭之后,哪里有一刻得闲?

无奈下只得将积累的造化深藏,找个时机去领略感悟。

现在他觉得这个时机到了。

若是错过了,下次再有不知道又要等到何年何月。

其实这本《皴经》就是很基础的一套山水画技法概述。

无论是七分山水,还是三分人

都是气为首要,意次要,而真正落在画质绢帛上的笔墨技法却是最次。

张学究气有余,意不足。

运气与运力的和谐仍然需要提高掌握。

这一点倒是那些跳大神的阴阳师更胜一筹。

他们认定这山和水,天生就知进退,因为山高耸,水底流;天生就懂规矩,因为山有棱,水回环;天生就有呼应,因为山落雪,雪化水。

因此也就晓分寸:山高不过天,江河入海流。

因此也就懂张弛:山刀砍斧削,水利物不争。

因此也就明道理:山万载坚挺,水瞬息万变。

在山光水色之间,坐泉穷壑之时,便是大道契机。

“所以呢?这种技法很高明?”

汤中松希翼的文道。

要是换做其他,张学究会如实相告,给他讲的明明白白。

不过这其中的门道,他自己尚在究磨阶段,哪里有资格给旁人说教?

他不是好为人师的人,也从来不会误人子弟,在自己擅长的方向定然是信心满满,但此刻却是很不坦然。

但没想到汤中松竟然会对这揪住不放,也是让张学究好生头疼……

“皴法是一种表现山石、峰峦以及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画时需先用浓墨重笔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墨干笔侧锋而填充内里。主要有披麻、雨点、卷云、解……“

“停停停停!”

张学究还没说完,就被汤中松四个停字打断。

“我问你,是让你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不是让你照着书读!我自己没长眼还是不识字?我要是拿起来就能看的懂,也就不用问你了!”

汤中松说道。

他最讨厌这样冗长的陈述句子。

何况还夹杂着许多他根本听不懂的词语。

什么浓墨重笔,什么淡墨干笔吗……笔都干了,墨都淡了,还画个什么?

别是连写字都看不清!

“这些东西,我自己还是一知半解……的的确确没法像功法武技或是一般的诗词文章那样教你。既然我是你的文道师傅,你又提问,求教,我必然得给你讲解清楚。只是我现在都没能彻底融会贯通,所以你硬要我说,我只能是和你分享一些我自己的心得体会,万万算不上是什么回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