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章 让曹操袁绍来干这事儿,早就心态崩溃好几次了(2/3)
造好!
再说,从博望开始已经往北挖的这一段,也不用废弃,只是后续走向微调一下,已经投
的钱并没有
费,也没有推倒重来的返工,这已经算把损失降到最低了。
调整河道路径、重找等水位点后,施工继续实施。到年底腊月的时候,第二个比较严重的难点又出现了,那就是施工队发现挖到方城垭
最高处的时候,土方作业量实在是大。
而且方城垭
作为桐柏山脉的一部分,居然岩质比较坚硬,山
的土层
度也比预想的要薄得多。
换言之,一开始李素粗略告诉大家的施工难度,是认为这个下挖最
的点,大约是“挖七八丈
的软土,再往下挖几丈砂岩,然后才有坚硬地层”。
李素说了还不算,毕竟他不专业,但李素手下的地质勘探专业
员,也是这么告诉大家,也是这么让工部的
做一开始的工程量估算的。
结果腊月的时候挖到山
,发现才挖下去两丈软土、一丈砂岩,下面全是坚硬的岩石。这一下,施工方的锐气难免又重挫了一次。
如果不是因为这支施工队的管理层,是跟着李素从益州八年来一路种田种下来的,见识过李司空和诸葛府尹鼓捣出来的各种先进机巧工程器械、施工技巧。
换个别的施工队来,遇到这种困难早就士气崩溃了。
同一历史时期,如果是袁绍和曹
手下的工程部队到此,肯定撂挑子了。快二十丈
的坚硬石
,而且垭
最高处的山体厚度都有几百丈。
两旁稍微低一点、下挖
度少于十五丈的部分,更是厚度能达到两千多丈。那么大的土方量,还搞个
!
当时,项目的工程
员大致测算了一下,发现总的开挖工程量,会比第一次追加预算之后的数字,再上涨至少三成,多则五成,具体无法
确估算——
因为不知道挖到二十几丈下面之后,这个岩层到底是什么质地。勘测
员已经被吓怕了,这个三成的预估额,是建立在底下二十丈都是石灰岩级别硬度。而如果下面还有花岗岩,可不得上涨五成工程量。
这样的结果,就是核算后的总工程开支,已经明显超过了五百年前魏国
修鸿沟!(但是还没超过原本历史上四百年后隋炀帝修通济渠)
当时,他们不得不请示李素。
好在,那已经是去年腊月时候的事儿了,李素已经来雒阳上任,并且刘备的圣旨也请到了。这第二波的工程量和预算加码,李素大笔一挥就给批了。
同时工部尚书国渊跟民部尚书诸葛瑾也陆续来了前线上任,他们同心同德进行统筹,用上了李司空六年前在益州犍为郡修“乐山堰”时候的
炸山方案。
让施工方改良黑火药可劲用,不限量,同时设计针对方城垭
的
施工方案。
毕竟对于这种“开挖高度特别
,但横向开挖距离不算太远”的项目,直接打隧道把底下
崩掉、引起山崩导致上面的巨石直接塌方下来,然后再拉走,这怎么看都比把巨石一块块敲碎往下挖要方便。
“碎石”是这种工程中最烦的一步,如果可以不用把石
打得太碎,直接大块拉走,甚至可以采石加工石料,那样就可以事半功倍,节约大量的施工量,而且把多个工程项目联动起来。
采下来的大石
还能拉去附近的前沿军事要塞,修成石
城墙。以汉末的城防工事,很少有城池会直接用大石
砌城墙,最多是部分要害城市外面包一层石基。
现在这也是特殊
况,刚好炸山
挖运河,石
多得没地方用。要不是这地方离雒阳太远,而且没有河流直通,李素甚至想把这些石
拉去修雒阳新城的城墙了。
得到了李素和国渊的指示、诸葛亮的技术指导之后,从去年腊月开始,
阶段的施工也陆续上马了。
一开始不是很顺利,因为方城垭
和岷江-大渡河
的乐山地形还不完全一样。
这儿的山坡度比较缓,没法直接从山脚下横向打
凿隧道埋火药。经过研究和几次失败尝试后,总结出经验的施工方改为斜向下挖隧
埋药。
最后的
效果虽然比几年前在乐山的时候差,不过好歹比直接硬挖石
,还是快了至少三成以上工期。
而且诸葛亮也把他在河内战场挖地道时用过的、学自西域挖坎儿井的多重竖井施工法,普及到了运河施工项目上,这样对向打井
时可以多并行几组施工队,加快速度。
这个小举措,对于如何省钱并没有帮助,甚至还要多花一丁点钱,毕竟打井时的
费增加了,但好处是可以缩短工期,充分利用农闲的时节多
一点活。
否则,大量的民夫滞留在那儿,需要等待
完之后才能挖,
等的时间也是要吃饭要消耗朝廷粮食的,也得照施工的
子那样结算徭役期,期满了还要给工钱。所以既然把
拉来了,所有
都高效的动起来,也是一种省钱。

措施磕磕绊绊地推进下去之后整个腊月和正月一个半月多的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