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到了李司空手上,什么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1/2)
诸葛瑾亦步亦趋跟着李素和诸葛亮
席,一边走一边观察两旁的景致楼台。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李素今
选来款待宴客的地方,是毕圭苑内一座湖心亭榭,有九曲石廊桥连接两岸。这也是这座前皇家园林里,少数完全没有被战火波及过的地方,保存得比较完好。
当年董卓撤走时让
放火,也没来得及特地跑到湖心小岛上专门放一把。岸边的房子烧了后,火也没法越过湖水蔓延过来。
作为一个同样熟读诗书
通历史教训的文官,诸葛瑾对于这些古朴遗迹的脑补能力非常强大。看着这一
一木的遗痕,他就能脑补出:
或许当初董卓留在此地的守将,被赵云奇袭击杀时的场景,便颇似王莽临死前逃上渐台避火的窘境吧。
这种通感,没文化的
很难联想。就好比一个考古学教授和一个文盲,同样去博物馆参观,文盲就是瞎看,考古大佬看到一片砖都能看出文章来。
诸葛瑾也看得出来,李素对于灵帝留下的那么多“奇观”,采取的是借鉴保留的态度。只要保存完好,就会继续留用,不会盲目大拆大建、为拆而拆。
要拆的都是多多少少有损坏、确实不能直接利用的部分。这也算得上是慎重的继承与发展了。
席之后,诸葛瑾看到眼前端上来的菜肴,不过是汽锅
、炙牛羊
、酒炙黄河鲤鱼。汽锅
里加了火腿、冬笋,炙烤鲤鱼则是配上焙面。
寥寥几种荤菜,除了黄河鲤鱼以外,其他都是家养的,没有野味。
这个场景,也是让诸葛瑾大为感动,意识到李素调任司隶校尉之后,生活是多么清苦——
虽然在普通
看来,这生活条件已经很不错了。但要纵向对比,跟李素在成都、长安和武昌时的
子比比,就知道来百废待兴的雒阳生活是何等的发配受苦。
河南尹本地猪用的明显不是李素要求的洁净饲料,而且没有骟过,骚味依然浓烈。所以李素不吃本地新鲜猪
,今天席面上仅有的猪
配料也只有火腿。
那还是滇州朱提郡出产的,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云南宣威火腿”。
李素当年在益州时,要求自家封地上那些负责上贡畜
的农户,凡是给侯府的猪,都不许用传统污秽的饲料养。
当然李素也不是
费虐民之辈,不至于跟东晋那些攀比豪奢之徒那样要求给猪喂
。只要是吃糟糠、猪
、坚果养大的猪,李素都可以接受。而且坚果饲料也尽量选
类不
吃的果子品种。
正因为李素的实用主义态度,也没有明显提升养猪成本。所以这个原本用于私
享乐的方子才能流传出去,被当地山区百姓学习模仿,后来流传到朱提郡才发展出“宣威火腿”。
比如
感粗劣滞涩、灾荒年才有
磨成橡子面吃的橡实,就属于“
类不
吃,但猪
吃”的坚果,成本其实比麸糠还便宜。
百姓荒年宁可吃粗麦麸也不
吃橡子面,那东西吃多了容易便秘。
但橡实在南方山区很多,用橡实养出来的猪
有浓郁的坚果香。西方的伊比利亚火腿就经常宣扬“这些猪都是吃橡子长大的”,李素让民间把
类最不
吃的坚果捡回来喂猪,也算是废物利用两全其美。
所以这一世,滇州益州的火腿,倒是兼有了原本“云南宣威火腿”和西方“伊比利亚火腿”的双重优势了,又鲜亮又香醇有坚果香。
不过到了北方,这套养猪饲料配方倒是无法推广,连小规模都推不起。
主要是没有益州南部和滇州的十万大山,也没那么丰富的野山坚果。更没有足够的山地民族劳动力、闲着没事捡山果。
李素未来的猪
自由,还得长期依靠南方的长途贸易进贡。
席面上大部分的菜色,诸葛瑾都不陌生,只有一道酒炙黄河鲤鱼焙面他没见过,所以落座之后、一边叙谈饮食,诸葛瑾都优先品尝这道鱼。
略微吃了两
,他就意识到这菜去腥做得非常好,而且把鲤鱼
质松散的问题也处理得不错。
“司空府上的厨子,真是什么材料都能化腐朽为神奇,区区一道鲤鱼,都能毫无腥味还
质紧实,简直匪夷所思。”
李素闻言,也是得意大笑:“子瑜这是来得巧了,你若是跟阿亮一样,早一个月来,吃到的就不是这烧法的黄河鲤鱼了。”
诸葛亮在旁边也是赔笑:“李师府上的厨子,简直半月就能优化调整烧法,琢磨出新的味儿来。”
原来,时隔一个月,诸葛瑾这次吃到的,已经不是李素刚来时的“黄河鲤鱼焙面”了。李素这
从来不考虑“法古/复古”的问题,尤其在吃的问题上,也不会迷信传统菜比新菜好吃。
在李素眼里,哪怕是后世京城那些“宫廷仿膳”,如果没有与时俱进博采众长,那也未必比得上当代饮食。
否则科技进步的力量难道对“让
类吃得更好”毫无帮助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