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咎由自取,死不足惜(1/2)
李承乾六岁未到,李二便安排儒学大家陆德明教导他。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李承乾十二岁时,李二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其处理政务的能力。
李承乾年岁渐长,越来越叛逆,甚至不遵循法度,李二煞费苦心地试图将他引回正道,因此委派了多位大臣辅助李承乾,甚至知道李承乾因为自己宠魏王李泰而担心储位不稳之后,即刻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以表示他没有废储立其他皇子的想法。
直至最后,李承乾犯下了谋逆不遂的滔天大罪,李二痛心失望之余仍要绞尽脑汁保住李承乾的命。
李二身为大唐皇帝,身为天可汗,为了李承乾,基本做到了作为父亲该做的一切。
或许,有认为造成李承乾的凄惨下场,要怪李二的过于宠
,让李承乾承担太大压力,也使得他的内心较为脆弱!
这种观点其实是替李承乾的自私、脆弱开脱罢了。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x【书友大本营】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
有些做错事就觉得自己是个例外,喜欢把责任推给别
。犯错的
很多,承认自己做错的
很少。做错事后,把责任推卸给别
的
就是自私鬼,就是懦夫。
李承乾的下场看似无奈,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他宠幸男宠,与宦官玩乐,引进突厥群竖,杀弟弑师,宫谋反,每一件事都荒唐至极,完全就不是一个储君该有的做法。
若李承乾真的继承帝位,以他这种格,到最后也会成为一名
君或昏君。
李承乾的命是保住了,但怂恿他起兵宫,试图谋反的侯君集、李元昌、杜荷和赵节一一被处死。
李二念及侯君集曾经为大唐立下的功劳,本想饶其一命,但是群臣一致反对,都进谏要严惩侯君集,将其处死。
群臣认为,侯君集所犯之罪,乃是天地所不容,必须处死,否则大唐律法成了摆设。处死侯君集,也是要给其他文臣武将一个警醒,不是因为你立功多大,只要谋逆,只有死路一条!
甚至,有不少大臣谏言,要求李二株连侯君集整个家族。
这个时候,没有站出来替侯君集求
。
就连当初帮助过侯君集的岑文本也不再吭声。
岑文本不但没有站出来替侯君集求,反而与其他大臣一起联名上书,极力要求诛杀侯君集。
没有知道岑文本为何会这样,当初据理力争要保存侯君集,如今却落井下石。
具体原因,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掉在井里的侯君集没有看到救命,只看到一块块石
往下扔。
李二念及侯君集在玄武门事件中帮了自己不少忙,又念及他为大唐开疆辟土中立下过功劳,便亲自到狱中见侯君集最后一面。
侯君集跪在地上,老泪纵横。
他知道,他落到这个田地,都是咎由自取。
要怨就只能怨自己私心重,野心大。
“君集啊,朕念及你曾经是对国家有过大功之,本想饶你不死,奈何群臣进谏,说你所犯之事,实属天地所不容,不杀你不行。”李二看着侯君集,神色伤心。
“臣自知罪孽重,不求陛下原谅,唯求陛下念及臣为陛下、为大唐立过功劳,乞求留下一子送终。”侯君集涕泪横流,磕着
道。
“朕答应你!”李二不假思索道。
很明显,李二早已做好决定,不打算将侯君集一家全诛杀。
“谢陛下!”侯君集磕了几个响。
李二回去后,下旨赦免了侯君集的夫和小儿子。
这也算是给这个曾经追随自己,为自己、为大唐立过不少功劳的老部下一个安慰,让其死得瞑目。
侯君集押上刑场的时候,表现得还算是一条汉子。
在即将被斩之时,他十分平静,没有惧色,没有流泪,也没有呼天喊地。
身为大唐猛将,本应死得更有意义,奈何侯君集选择了一条歪道,最终窝囊地死在刑场之上。
纵观侯君集一生,本来能够飞黄腾达,甚至位极臣,奈何他不懂得珍惜,心胸狭窄,贪财好权,野心过大,而
商不足。
侯君集的能力不差,可惜商过低。
遇到少少挫折就开始怨天尤,认为自己能力大、功劳大,别
不允许辜负他。
自己做错事,没有得到封赏,就开始埋怨同僚、埋怨圣上。自以为能力大、功劳大,朝廷必须重用他、封赏他,而没有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
心里落差太大,令到他认为以他的能力就应该获得更多、更高权力。
因此,他有了谋反的野心。
也正是他商不高,只认为能力大、功劳高,看不起别
,搞不好同僚之间的关系,从而到死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