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我的盛唐,不留遗憾!(1/2)
现代有一首歌叫做《龙的传》,这首歌里面有句歌词是这样写的:“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条汹涌澎湃的母亲河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但她却从来都不是“良母”,历史上的不断改道和泛滥给黄河流域的民带来了无数次毁灭
的灾难。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黄河上仍旧有大量浮尸存在!
纵观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部
与自然的斗争历史,有和谐共处,也有剑拔弩张。随着华夏文明在黄河流域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
类活动和不断膨胀的
遇到洪水时,无意外的会发展为洪灾。
从中国历史的朝代更迭来看,黄河流域一直处在衰落-战-重建-繁荣-衰落的循环中,每一
新的繁荣对大自然而言都是新一
的灾难。在汉文化的农耕文明越来越向南转移的时候,积攒了几百年的泥沙也终逐渐迎来了新一
的
发。
到了明清时期,黄河更加频繁地发生决和改道现象。
根据《明清治河概论》的说法,仅在明朝存在的二百七十七年内,黄河决和改道的次数就达到了惊
的四百五十六次,平均七个月就会发生一次。而从东周到唐末的一千五百年间,整个黄河流域的决堤次数才仅仅六十余次,平均二十五年才发生一次决堤、洪灾!
河水灾在夺走了百万生命的同时,还造成的大量的流民逃难和迁徙,形成“大灾大
,小灾小
”的
流动局面。在明代全国六千余万的在籍
中,有大约十分之一成为了流民,不仅居无定所流
异乡,更是饥荒遍地,饿死无数。
受害最当属河南地区。在明朝前期,72%的水患都发生在河南省境内!
当然,如是一来,朝廷每年花在修建河堤、治理水患上的银钱更是不计其数,明朝时期,每年修建河堤、治理水患的费用达到了朝廷财政收的百分之十左右,清朝时期,这个比例更一度达到了百分之二十!
甘露殿内,气氛陡然变得紧张。
李二脸色难看地问道:“九年之后洛阳将会发生水灾~?李泽轩,灵虚真生前果真有此预言~?”
大殿中的五位大臣纷纷目光灼灼地看向李泽轩,黄河决堤,水淹洛阳,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而灵虚真
已经被许多
无限神话,由他说出的预言,不得不让
重视啊!
去年李泽轩说今年六月,关中大地会发蝗灾,最终由秦琼、程咬金为首的武将集团出面担保,朝廷派遣船队南下贸易、换粮。
当时长孙无忌等一文臣集团,觉得即便蝗灾不会如期
发,但朝廷从南洋小国以如此低廉的价格换取这么多的粮食总归不亏!而且所有
都能预料得到,大唐与突厥之间的决战就在这几年之内,即便没有蝗灾,大唐国内也需要许多粮
以备战阵之需!
所以他们当初也同意了李泽轩的广屯粮之策!
可如今李泽轩又说九年后洛阳会发水灾,导致全城被淹,这还得了?
要知道,洛阳城在大唐的地位可是仅次于长安的。隋炀帝大业元年,就已经设立洛阳为东都了,李渊建立唐朝后,更是令在洛阳广修宫殿,到后来已经大权独揽、临朝称制的武则天,直接将东都洛阳改称为神都,可见洛阳在唐王朝的重要地位!
长安城是大唐的政治中心,而洛阳则是大唐的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城内的数量虽不及长安,但亦不远矣,至少拥有七八十万的
!
若是洛阳城举城被淹,那损失就真的太大了!
在众的注视下,李泽轩一脸肃然地朝李二拱手道:“陛下,事关重大,臣不敢妄言!家师说过,贞观十一年,黄气竟天,大雨,谷水溢,
洛阳宫,
四尺,坏左掖门,毁宫寺一十九~!”
事关重大,李泽轩的确不敢胡说八道,按照正史,贞观十一年七月,洛阳城的确会被洪水淹没,只不过这些话不是灵虚真说的,而是史书上写的!
“什么?水洛阳宫?”
听李泽轩说的煞有介事,就好像亲眼见到的一样,李二的脸上顿时就笼罩了一层霾,洛阳宫的地势何其高,若是连洛阳宫都被水淹四尺的话,民间岂不是会洪水滔天,伏尸百万?
“那若是依你之言,在黄河流域植树造林,九年后的洛阳洪水之灾就能避免~?”
去年长安城一整个冬天都无雪,今年的蝗灾几乎已成定局,对于李泽轩师父灵虚真的预言,李二是不敢忽视的。
李泽轩沉吟片刻,拱手道:“陛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树苗长成大树不是一两
的工夫,改善黄河流域的土壤结构,也绝非一两年之内就能完成的!
臣无法保证凭借植树造林能改变九年后洛阳被洪水淹城的命运,但相对于修建堤坝、赈灾治水患,植树造林绝对是当下最为有效、也最为便宜的治理黄河办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