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忘我(1/2)
这段文字,不过是短短两句,很不起眼,若不是黄卜庆带着目的来找答案,其他哪怕看到这一段,很有可能都不会往心里去。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这一页,讲的是岭南当地的一位名士。
名士姓宋、名规,出生在前朝末年。
宋家祖上出过大官,做过海商,家产颇丰,祖业传承到宋规长大时,有败落之像,但也足够宋家再挥霍几十年了。
结果,逢了世。
天灾祸,民不聊生,起义不断,疆土四境,战火燎原。
岭南偏于一隅,不似中原一带凶险,却也难以独善其身。
越来越多的灾民涌向岭南,本就混的朝廷无力支撑当地官府,大小官员们亦是各有各的打算。
有封城固守的,也有吞了衙门银子粮食当土皇帝的,亦有加起义军队、奔向新前程的。
宋家所在的泉城是岭南大城。
知府想护住治下百姓,如此坚持了六七年,也渐渐力不从心。
宋规幼年时见过繁盛的城市,从少年到青年,又看着这座城渐衰败,百姓疾苦。
他说服了当时宋家的一家之主,开仓放粮,他本身也积极地改善城中灾民生活。
那几年,朝廷已经是末路了。
多年的割据、征战,天下涌现了不少豪杰。
有一统之气势的,除了彼时已经坐拥了江南大地的、后来成为本朝开朝皇帝的朱俭,还有另外几位,其中,一个叫刘蔽的在岭南一带颇有名望。
刘蔽是绿林出身,以前是被起义,虽然从山大王成了占据岭南的大
物,但他手里缺银子、缺粮
、缺武器。
战年代,这些东西可比千金。
宋规有眼界,他知道朝廷已经不行了。
若要百姓少吃苦,唯有站出来一个,平息战火、开创新皇朝。
英雄再多,为了自家霸业争斗,最后苦的也就是老百姓。
宋规选择了刘蔽。
同在岭南,他了解刘蔽比其他英雄更多,往来也更容易。
他又说服了长辈,给刘蔽投银子、捐粮食,支持刘蔽开疆拓土。
而缺少的武器,宋规为刘蔽当说客,登了知府的门。
赈灾放粮的,知府再忠心朝廷,也知道穷途末路了,他听了宋规的劝,
出了库中铁石。
刘蔽得了矿石,锻造兵器,也算解了一时的燃眉之急。
再后来,刘蔽还是败给了朱俭,宋家作为刘蔽的支持者,在朱家掌了江山之后,自然也就彻底败了。
成王败寇。
朱家的江山史,刘蔽都只作为一个竞争者出现过几次名字而已,更别提宋规了。
只是在岭南、尤其是泉城,当地先生、学子感念宋规放粮救民的大义,让他在地方志上有了一席之地。
当然,毕竟是朱家天下,地方上纪念宋规也要讲究些方法。
这篇物志很短,还从
到尾,用大量的篇幅去写宋规放粮、赈灾、为百姓奔走,对于他支持刘蔽就只有两句话。
要不是黄卜庆满脑子“铁铁铁”、“矿矿矿”的,他也不会注意到这短短两句话。
黄卜庆捧着这一段,又反反复复地念了两遍,长长舒了一气。
现在,就该进一步确定,泉城衙门里,为什么会有铁石。
泉城靠海,要么是官府从海外采买,要么是当地出产。
前者可能极少,应当还是当地就产铁。
黄卜庆灌了一茶。
他试着把地方志里关于泉城的部分都翻看一遍,直到天亮,也还没有再一部的收获。
他揉了揉发胀的眼睛,打了个哈欠。
毕竟是岭南的地方志,要说的东西太多,若是泉城的地方志,想来会比现在看到的东西更详尽。
也不知道霍大夫是岭南哪里
……
若是泉城就好了。
不过,这一整夜的翻找,对黄卜庆而言,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了。
起码,不再是一雾水。
他现在知道自己该去翻泉城的地方志,只要弄明白了泉城的铁矿出产,查获的铁器十之八九就有说法了。
因为,出问题的林场,就在泉城治下。
今儿不是大朝会,黄卜庆不用上朝,算着时间,喝了一整壶浓茶,顶着黑乎乎的眼眶去了衙门。
他的状况让几个小吏吓了一跳。
黄卜庆也不管,催着底下处理各项公务。
待退了朝,朱桓与霍以骁一块进了兵部,也叫黄侍郎的样子给惊了惊。
“黄大这是……”朱桓道,“公务烦劳,也不能垮了身体。”
黄卜庆忙道:“谢殿下关心。其实是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