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只有输赢(1/2)
于是,真正主导结果的就成了皇上。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皇权与沈家权势之间的争锋,以前还能说是不相伯仲,但在春闱那一连串的事之后,已经是皇上占了上峰。
皇上想处置沈家。
这大殿里,有几个憨的能站出来说“没有铁证”的?
除非是找到了沈家绝对没有做、是其他做的证据,不然,这案子就是这样了。
而且,随着调查的,随着北境、岭南的各种消息传递回京,各种各样对沈家不利的证据会越来越多地冒出来。
当这些证词汇总之后,沈家也就到了。
这一类的事态发展,陈正翰见过很多,他一点都不会奇怪。
就和平西侯府通敌的案子一样。
那时候,与此刻相反,是沈家势力占了上峰。
即便有很多替平西侯府说话,可自证清白,太难了,反倒是各种通敌的证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沈家和其他想要趁机分一杯羹的有心
的举证之下,皇上最终定了平西侯府的罪。
下旨的前一夜,陈正翰曾被叫进御书房。
见皇上郁郁,他心一横说,不信平西侯府通敌。
皇上长叹了一气,说“朕知道”。
知道,却没有办法。
哪怕坐在龙椅上,很多时候,君王都无法随心所欲。
“必须定罪了,”皇上说,“再拖下去,更多的‘证据’出现,温子谅的儿子儿只怕都留不住,不止,也许还会有其他支持平西侯府的官员,被连累了……”
陈正翰沉默了下来。
他知道皇上说得对,拖得越久,会有越多的被卷进来。
成安公主吵着要救温宴,惠妃娘娘也麻烦不少,自顾不暇,拼命压着不让她掺和朝事,母两
闹得不可开
。
高方老大从沧州进京,四处奔走,病倒了被子孙抬回去。
抬回去好,要不然,怕是硬撑到最后,得死在京里。
惠康伯闭门不出,与平西侯关系紧密的登门拜访数次,想请他出来说好话,惠康伯一直闭紧牙关。
再拖下去,要么是惠康伯压力之下开,也被卷进来,要么就是为平西侯奔走的
气不过,把伯府大门给砸了。
京城,说是心惶惶都不为过。
而京城之外,还有边关。
平西侯府带出来的西军,当时驻在关外,有心为主将奔走,只是没有朝廷调令,守将不能随意回京。
他们只想帮忙,不想添,才一直原地待命。
万一,西军忍不住了呢?
若有煽动,西军群
激昂,反正主将背负通敌罪名无法洗清,他们
脆真行叛
之事,骑兵直冲京城……
那真是大了。
是真的拖不得了。
越拖,越一团麻。
……
时隔多年,陈正翰依旧记得当景。
沉的夜,静谧的御书房,无能为力的皇上。
陈正翰离开时,一个踉跄,险些在小广场上摔倒。
几代忠烈、战功赫赫如平西侯府,学富五车、桃李天下如夏太傅,最后是这么一个结局,陈正翰痛心疾首。
可是,这就是官场,就是朝堂,波诡云谲,只有输赢,没有“真假”。
在“大势所趋”之下,陈正翰也束手无策。
而现在,状况反过来了。
皇上占了上峰,皇上想要给沈家定罪。
对沈家不利的证词会越来越多,多到,足以构成让沈家无力回天的“铁证”。
拖得越久,“证据”越完备,但凡跟沈家沾的上边的,都会被拎出来,连根拔起。
那是皇上想要的,却让陈正翰不安。
动太大了,不利于安稳。
事实上,皇上这些年与沈家的拉锯之中,也追求一个平稳,起码,不要造成朝堂的震动。
也许是突然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也许是夹带铁器这种行径把皇上气得够呛,皇上突然想要大刀阔斧。
可这并不是一个上上选。
陈正翰想,他得和皇上建言,当然不是当着这么多官员的面,等下朝后,去御书房,单独劝谏一番。
沈家大势已去,对于“秋后蚂蚱”,皇上千万不要之过急。
金銮殿里,一时之间,没有对归德府的状况发表看法。
皇上也就不问了。
等到退朝,陈正翰去御书房。
霍以骁与朱桓一起往兵部走。
袁疾又战战兢兢地熬过了一整天,下衙之后,他立刻去了覃政家中。
覃尚书停职了,这些子看看话本子,逗逗家雀儿,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