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六章 华夷之辩(2/3)
散,所以实际上最强也最有凝聚力的,就只有前三个。
“是啊,但是华来自于黄帝,夏来自于炎帝。”
“不对,我听说,是夏来自于黄帝,而华是炎帝....”
有小伙伴看了看妘旭,又补充道:“一种说法而已。”
妘旭道:“那就要再向上追溯了,黄帝自称姬,炎帝自称姜,从岁月的时代向上追溯,两脉一十四炎帝,他们的祖先在伏羲氏的时代已经是大部落,其中最为出名的君主就是大庭氏。”
“而黄帝,祖先是华胥氏。”
妘旭告诉小伙伴们,黄帝曾经梦游华胥氏之国,而华胥氏是上古年代,是伏羲娲部族还要再向前的时代,在燧
氏威传天下的时候,华胥氏踩踏一个巨大的脚印而生下伏羲,伏羲在母系社会时代,成为第一个男
的部族首领。”
“伏羲与娲的部族传到太昊的时候,太昊娶了少典氏的姑娘作为妻子,于是少典氏成为帝族,随着岁月推移,少典氏的地盘越来越大,最后,少典氏的某一代君王,娶了有蟜氏的
子,这个
子生下了一个年轻的男孩,而这个孩子后阿里从少典氏的争斗之中离开,自立一个部族,这个部族就是有熊氏。”
“黄帝之华,来于华胥之华,华字者:美好之花,光亮荣华。”
“而炎帝之夏,夏之本字本义,即‘雄武中国之’。”
古之中原,谓之中国。
甲骨文中的夏字很奇怪,在普遍简单的甲骨字中,它却十分复杂,字体样貌,是一个完整的的样子,这个“
”的
、发、眼睛、身躯、双手、臂膀、腿脚,一应俱全,而双手展开,呈现一种强而有力的威慑架势。
而它的引申之意,为“盛大”。
炎帝部族,历世居住在中原地区,统治这片大地八百年,夏字指的就是中原地区的们,上古时代的部族,在八百年前,称呼那片地区的
们为“中国之
”,简称为“夏
”。
而黄帝主中原之后,华夏的称呼就此被继承下来,到了这个时代,正式宣告三皇的年代终结,进
了后世
们,所称呼为“五帝”之君们的统治的岁月。
“华夏华夏,而东方大地的们,最早惧怕炎帝的部落,而成立了一个巨大的部族集合体,这就是东夷,后来华与夏合一,蚩尤的失败,华夏的出现,让东夷的民众更加的恐惧。”
“洪苗之辩,其实和数百年前的华夷之争,没有区别。”
妘旭道重点:“于是,少昊终于坐稳了东夷君主的位置,东夷
们甘愿被华夏所统治,到了颛顼的时候,康回作
,东夷反叛,颛顼打败了东夷,又与康回在不周山进行大战,这一战天柱倾折,大河之水汪洋四满,天倾于西北而地不满东南。”
“而如今,洪州击败三苗,这种景,像不像是当年涿鹿大战的复刻呢?三苗
战败,所以只能承认我们的统治,而当年的华夷之论,华夏失败了,没有同化东夷,使得如今东夷依旧是巨大的势力,即使有皋陶大
,重华大
这样的东夷
进
中原,东夷
对中原依旧有戒备之心。”
“所以,我总结出了一条要点,请各位记下来。”
妘旭说到这里,小伙伴的目光猛然大亮!
讲故事虽然好听,但是等着大佬施舍答案才是这次讨论的重点,妘旭看到小伙伴们一个个从霜打的烂变的龙
虎猛的样子,顿时叹了
气。
“你们不好好学习,讲来怎么治理邦国?”
“你照说,我们照做不就行了?”
“那不行,那就是家天下了,我们是反对家天下的。”
妘旭随便说了几句,然后开始总结:
“过去年代,以及当前时代,整个天下的大部分们,都是具有乡土
、区域
、巫教
的效忠,他们没有国家的观念......像是华夏
称所有非华夏
为外
,而以东夷举例,东夷
称华夏之
为中原之
,称南方之
为蛮
,称百越之民为野
,东夷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的智慧只在中原之下,所谓夷者,乃是美称,是‘开弓擅
者’的称号。”
“但东夷在过去,一旦没有华夏部落的压力,那么他们的各部落,又经常为统治地位而相互争斗,于是东夷内部,才有了九夷的划分。”
“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东夷,中原也有四帝四岳,二十大部;南方又有十蛮之说,而百越从名字上就能明白,他们甚至连地域认同都不完全具备。”
“中原东夷而东夷之,东夷
中原而中原之,华夷之分,犹如泾水与渭水一样分明,又像是渭水与洛水一样不曾相接。”
“而洪州与三苗,则不可如此,洪州要做的,是使三苗洪州而洪州之,洪州
三苗,而三苗不存之,三苗的土地即洪州的土地,三苗之子民如洪州之子民,像是把三苗的子民当做洪州的子民一样教育与
护,这样三苗的
们就会背弃无德的君主,而成为真正的洪州之民。”
“民众的认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