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各有算计(2/3)
,毕竟是幼年好友,他难以评价。
阎忠对公孙度又不熟,自然无话可讲。
陈暮笑了笑。
史书里对公孙度的评价可不高,陈寿称他为“残不节”,在他上任辽东太守的时候,为了立威,残杀了一百多家豪族,上千
落地。
原河内太守李敏,因拒绝公孙度的征辟,被他诛灭了宗族,连父亲的坟墓都被刨出来开馆戮尸,以当时的舆论环境来看,差不多也就只有董卓、曹的残
能和他相比,是个狼灭。
袁绍勾结公孙度一起攻打公孙瓒的想法在陈暮的预料之内,倒不是军司已经渗透到了袁绍身边,或者袁绍有某个谋士倒戈向青州,而是他派出去的使者刚好是个党
。
党的势力在冀州根
蒂固,王芬荀和陈逸荀爽等
的门生故吏遍布冀州。袁绍虽然严厉打击,但也只是将党
高层束之高阁,利用三公九卿之位,剥夺了他们的权力,并没有将所有的党
一网打尽。
他们的门生故吏,晚辈子孙,早就开枝散叶,甚至包括荀谌、郭图、陈琳这些,与党
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荀谌是荀爽的侄子,郭图的族
郭揖与八顾之一的范滂是好友,陈琳早年在洛阳聚于袁绍麾下,跟党
相
甚密。
身处于这世间,本来就很难逃过这关系网。特别是党本来就是桓帝灵帝时期,最著名的那些士
领袖,他们出生于当世一流的门阀豪族,他们的子孙后代,晚辈门生,自然也都是门阀豪族,相互纠葛,缠绕不清。
即便是袁家,同样与党牵连很
。像袁绍的军队之中一些主簿、书记、吏员就有大大小小的党
,有一些效忠于袁绍,还有一些是荀和陈逸他们的门生故吏,隐藏得很
,潜伏在了袁绍军中。
荀和陈逸等已经决定投靠朝廷,那么袁绍军中的一些
报,就很容易通过他们最后再转送到陈暮的桌案上。
虽然袁绍身边的高层没有内应,但中下层有间谍,同样是件好事。
他们传递出来的报虽然零碎,可如果多件事
串联在一起,同样能给刘备的谋士团清晰的判断,更何况这次出使幽州的,还是山阳王氏的一名族
。
这个山阳王氏,就是建安七子之一,写《英雄记》的王粲家族,王粲的祖父便是八俊之一的王畅,与党自然是瓜葛极
。
陈暮得知消息之后,就找来了徐荣和阎忠,跟他们聊一聊对这件事的看法。
不过徐荣与公孙度虽然自幼相识,可是多年过去,两都已是四十上下,
到中年,对以往很多事
早就已经忘了许多,大家也都变了很多,变得更加陌生,徐荣自然也无法对公孙度再有什么评价。
“子归,你忽然说起辽东的公孙度,是因为何故?”
阎忠有些纳闷。
他这个时候还不知道报。
陈暮将手中的笔放下,坐在了身后的椅子上,淡淡地道:“袁绍派出使者,去游说公孙度,联合他一起攻打公孙瓒。”
阎忠沉吟道:“看来袁绍是一定要将公孙瓒置于死地呀,他就不怕再引进来一条豺狼?”
“他当然不怕了。”
陈暮笑着摇摇:“他害怕的是我们跟公孙瓒联合起来,如果只是一个小小的公孙度,没有大哥与公孙瓒那样自幼相识的友谊,他不管是攻打谁,另外一方都不会去救。”
“嗯......”
阎忠点点。
确实。
刘备强大到与袁绍分庭抗礼的前提条件是公孙瓒与他站在同一条阵线。
两联合起来,已经与袁绍六四开,甚至七三开都说不定。
而且他们之间的联盟,还很难从内部攻。
因为公孙瓒和刘备之间,不仅仅有少年时的同窗友谊,还有如今的利益纠葛。
如果袁绍想用反间计,离间公孙瓒和刘备,公孙瓒就得想清楚,他与刘备翻脸的后果。
幽州颇为贫瘠,产出有限,与胡易的粮食、盐、酒、纺织品,多赖于青州通过船运运往幽州。
简单来说,公孙瓒就是个中间经销商,他并非商品出产者,一旦和刘备断绝关系,那么他的生意链就直接从源断开,顷刻间就能让他
产。
包括陈暮设计,也只是想把公孙瓒赶出冀州,不让他手冀州,以免以后与刘备产生争夺冀州的想法,而不是想跟他翻脸。
双方有互惠互利的地方,很难撕脸皮。
因此袁绍只能消灭公孙瓒,而无法从内部将他们的联盟打。
而为了消灭公孙瓒,引来公孙度,这符合袁绍的利益吗?
符合。
因为公孙度和刘备之间一没有厚友谊,二没有利益纠葛,双方自然就产生不了联盟关系。
到时候袁绍不管是利用胡牵制公孙度,还是与公孙度联合起来攻打刘备,那都是后来的事
,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公孙瓒和刘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