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战略得失(2/3)
多坚持十,还是没有问题。
因为城内的粮供应,大概还能坚持十天左右。
但有了望远镜之后,袁绍军营内部的一些报很容易被侦查到,根据军
司密报,袁绍已经在加紧制作投石车,不
就能投用到战场上,到时候浮阳危在旦夕。
因此必须马上派兵北上,营救臧霸。
至于公孙瓒那边,则另有办法。
听到陈暮的策略之后,刘备点点,沉吟道:“好,就按四弟说的办。”
当下,大军在城外休整一,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行动起来。
.......
.......
章武。
此时,已经是公孙瓒北上的第八天。
浮阳离章武很近,约60余公里,算成汉里,应该是150汉里左右。
正常来说,大概是一支军队两到三天的路程。
那为什么公孙瓒会走那么久呢?
一是因为他并非轻骑上路,而是大部队加辎重,只能走大路,因此杀到章武城下,攻了一天城。
二是颜良的大部队马根本不在城里,而是在章武城北面的滹沱河附近占据了渡
。
滹沱河在后世已经消失,在原有河道上,清末时期重新修筑成马厂减河。
但是在汉朝,这条河却极为重要。因为它的下游部分,是与漳水汇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条新的河流。
就跟曹在官渡之战时,没有在黄河设伏,而是在官渡河设伏一样。
颜良与审配根本不在章武城内驻守,而是占据了滹沱河对岸的渡。在河流北岸修筑营寨,建造堡垒,将渡
堵住。
作为两条汉时中等河流汇聚在一起的大河,渤海郡的这一段水流更大,河道更宽,渡极少,泥沙淤积,地势较缓,可谓是壁垒森严,易守难攻。
公孙瓒用了三天时间抵达章武,然后花了一天时间攻下章武城,休整一,再北上七十余里,于第五
抵达滹沱河,结果被颜良堵在了滹沱河对岸,进退失据,难以北上。
相比于青州军拥有大量船只,幽州军的部队组成,就完全是步兵加骑兵的组合,大军浩浩两万多
,没有渡
,根本不能过去。
渡之所以能被称为渡
,本身就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因为选它的位置,可谓是古
的智慧结晶。
大型河流,并非所有的地方都是湍急浩瀚,也有水流平缓,易于渡河之处。
因此选此地为渡,方便来往船只安全行进。
二是渡设施齐全。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渡河的方式就已经很多。
有修桥的,有撑船的,有拉绳索的,也有像曹那样铁锁连船横在江面当浮桥的。
船只来往,有齐全的设施,自然也就更加安全方便。
而没有渡想过桥实在太难。
不然官渡之战的时候,为什么袁绍一定要强行从官渡打过去呢?
绕道不行吗?
就是因为官渡,是一个渡的名字。
当时曹是在鸿沟水,也就是楚河汉界那个鸿沟南岸的官渡结营防御。
鸿沟水只有官渡一个渡,从别的地方几乎不可能过去。
袁绍只能在官渡与曹硬碰硬。
因此一个渡的重要
,就不用多说。
颜良占领章武之后,早就大量收集两岸船只,集中焚毁,没有给公孙瓒留下任何渡河工具。
如果公孙瓒选择从其它地方渡河,那得看看他有没有船只可以过河。
即便临时打造木筏船只,可别的地方水流湍急,且公孙瓒军中多有辎重和骑兵,稍微一个花,整个部队就得被河水冲走。
因此公孙瓒之所以还留在这里,就是因为渡有设备,有绳索沟通两岸,可以结木筏过河,利用绳索拉拽。
但那样的话,就会被颜良攻击。
所以两边在河对岸僵持,公孙瓒不能渡河,已是骑虎难下。
颜良发现公孙瓒不知何时居然已经杀到了滹沱河时,立即派遣信使,绕了一个远路,从河间南下赶往南皮。
因为他当时候还不知道南皮已经被攻,因而信使抵达南皮时,袁绍就已经在浮阳。
等到信使又千里迢迢往浮阳赶,袁绍都已经是在攻城的第四,抵达城下的第九天,公孙瓒北上被堵在滹沱河的第十一天,陈暮回青州的第七天。
“什么?公孙瓒居然早就北上了?那城里的到底是何?”
袁绍惊坐而起,他万万没想到公孙瓒居然早就已经不在城里,而是已经跑到了二百多里外的滹沱河渡,那样的话,城里的
到底是何方神圣?
刘惠沉吟道:“看来还是小看了青州军,如果所料不差的话,这里的应该是高城的臧霸部,从海滨绕道而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