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袁绍自己人(3/4)

,就看到了司徒陈逸,司空荀和,以及其他公卿们进了府邸里。

其中也有郭图、审配、耿武、闵纯、李历、刘惠这些人

太尉府主簿荀谌也在其中,他与辛评不着痕迹地点了点头,辛评便走入其中,与诸多公卿们一起进去。

这次王芬没有在外面大殿上,而是在自己的卧房。

人进去之后,就看到他躺在病床上,周围奴仆服侍着汤药,但脸色苍白,气若游丝,连汤药都已经难以下咽了。

其实最近这几天来,随着王芬身体日益苍老,大家都能够感觉到他或许已经到了天命的时候。

毕竟七十多岁的老头,在汉代算是长寿,寿终而寝也正常。

只是作为如今冀州的缔造者,自中平元年以来,执掌冀州近十年,他的个人威望达到了顶峰,如果此时王芬出现什么意外,对于冀州来说,绝不是一个好消息。

现在众人来到太尉府,其实不仅仅是王芬召集他们,准备做给自己安排后事,其实也是想要询问一下,有没有一个可以继承他遗志的人出来。

一行人陆陆续续来到王芬房间,荀和与陈逸来到床边探视,就看到王芬勉强挥退了奴仆,对他们说道:“公舒,子良,你们来了。”

“文祖公,病情如何,好些了吗?”

陈逸过来关切询问。

“唉,都老了。”

没想到王芬并没有回答,只是看到陈逸与荀和头上的白发,忽然感叹道:“我们这些人,也该腐朽地进入棺材里了,未来,是年轻人的天下。”

人相顾无言,王芬七十多岁了,荀和与陈逸也已经年近六十,父辈们在三四十年前经历的党锢之祸,仿佛就在昨日

荀和沉吟道:“文祖公,你今日唤我们过来,是有何事要安排?”

王芬咳嗽了几声,惨笑道:“我自知大限将至,也是该把冀州托付给你们了,今日过来,是安排后事。”

“文祖公......”

后面诸多公卿无不悲戚,可人生不就是这样?

生老病死,常态也。

哪怕是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到了最后,不一样也得死去?

他们早该看透了,这世上,本就没有长生。

“好了好了。”

王芬看到他们的样子,却是笑了笑说道:“我看得很开,只是记挂冀州,记挂天子,不然的话,我早就想回乡安度晚年,今日请诸位来,就是想问问,以后谁可以接任冀州牧?”

是冀州牧,不是太尉。

实际上现在的冀州实际掌控者,还是王芬这个太尉兼冀州牧,他的主要职权来源,是州牧而不是太尉。

毕竟从正常的职权划分来说,州牧是实权,而太尉则隐隐有些是虚职的味道。

所以如今冀州的三公九卿,也可以说是摆设。

真正能够发号施令的,还是王芬现在掌控的州牧大印。

人互相看看,有人毫不犹豫地道:“司空可以继任此位,司空为八俊之次荀公之子,名望满天下,当为众望所归。”

“子良公也可以,三君之后,人心所向。”

九卿们纷纷推荐荀和陈逸。

其实王芬叫他们来,也是这个意思,想要让他们二人其中一个接替。

可荀和却摇摇头道:“我便算了,老夫的年岁也不小,身子骨大不如前,何况与文祖公相比,我之威望又如何担得起冀州之大业,还是子良来吧。”

王芬在冀州的威望是怎么来的?

从中平元年担任冀州刺史,将冀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经济发达,百姓富裕,在民间的威望极高,所以他才能坐稳冀州牧的大位。

要知道袁绍在汉末的名望是相当高的,可袁绍在冀州也得盘着卧着,不敢轻举妄动,就是因为王芬在冀州根深蒂固,远不像后来摘桃子的韩馥那样没有根基。

而荀和呢?

比王芬差得远,何况荀和的年纪也不小了,年近六十,有心无力,自然不愿意接手冀州这个摊子,所以他推荐相对比他小几岁,且还是陈蕃之子,名望更高的陈逸来。

哪料到陈逸听到这话,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道:“不行,我不行。治理冀州乃国家之大事,我才能比之文祖差了百倍,如何能担当起大任?”

王芬皱起眉头:“你们二人莫不是在推辞?这可不是在礼让的时候,此时冀州已是风雨飘摇,正需要你们来辅佐天子方可。”

荀和苦笑道:“若我有此心,何须推辞礼让。只是我与子良之才,以及威望远不如文祖,谈何能继任此位?不过文祖,你家不是有两位公子,听闻长子素有贤名,何不继任冀州?”

公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指诸侯儿子,到了汉朝,虽然没有像春秋战国时期那么严格,但也是指达官贵人之子。

王芬在历史上被抄家灭族,但此时并没有,所以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