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父子情深(2)(1/3)
“嗯,嗯。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当真是好文采,郑君与蔡公,不愧为当世大儒也。”
关中,华县,曹
看着手中的《讨董记》,不时摇
晃脑吟唱,不时赞叹有加,那个叫开心。
一旁的曹洪夏侯惇夏侯渊茫然互相对视,都不说话。
这是曹第十七遍夸赞这篇文章写得好了,拢共也就两千余字,连吃饭上厕所都得拿手里,一整天都
不释手,这东西真的有这么好看吗?
“孟德,这份檄文真的写得那么好吗?”
夏侯惇忍不住询问。
曹高兴地道:“自然,郑君与蔡公之文采,天下无出其右,怎么会写得不好呢?”
“就算字写得好,文也写得好,也用不着一整天都看吧。”
曹洪劝道:“今布防还未做呢。”
“你们呀。”
曹笑着摇摇
:“不懂。”
三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
雾水,夏侯惇试探道:“难道此中还有
意?”
“意大了。”
曹抑制不住喜悦,将手中的《讨董记》对着三
扬了扬道:“不提此书出自郑君手里,专门为我们传扬名望,单说世
知道我们的功绩,则海内名望加身,天下
无不称赞,到时候四方仰德,我亦能被称为有德之
。”
这句有德之,在当时就可以称为“君子”。
要知道,君子这个称谓,在汉朝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都能当的。
没有过的功绩和
守,世
根本就不会认可你。
像天下楷模李膺,本身守就不用多说,品德被世
称道,而他的功绩也是非比寻常,在外上马镇压鲜卑、西羌,在内下马安民、抚政。
不仅为官清廉,还十分痛恨贪官污吏,很多贪官听说李膺要来此地上任,就脆弃官逃跑,可见其治理能力。
那么李膺从举孝廉刚刚步仕途,到成为天下楷模用了多久的时间?
差不多是三十年。
自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仕,到延熹二年,也就是159年左右,用三十年的实际行动,终成为天下
敬仰的有德君子,道德楷模。
而曹今年才36岁,从熹平三年,
仕不过十七年,就已经取得这样的成绩,怎么能不让他激动。
当然。
如果说曹一跃到李膺的程度,那是不现实的事
,
家李膺是靠很多年的
积月累,厚积薄发,才达到了那样的高度。
而曹则是短时间内风靡,并不像李膺陈蕃他们这种真正的道德楷模,没有那种
厚底蕴。
拿后世影视圈形象比喻的话,李膺陈蕃他们就是多年老戏骨,哪怕流量一时不在,但在们的心目之中,他们才是国家脊梁,道德与
守的化身,流芳千古,万世景仰。
曹则相当于后世忽然
红的小鲜
,一夜之间有了大量
气,至于能不能靠他的努力,摆脱流量明星的问题,让世
继续记住他,就得看他自己的本事。
只不过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曹
现在很清楚这份东西的分量,因此在可以预见自己很快能成为世
景仰对象时,一时欣喜若狂,也能理解。
除了曹以外,像孙坚鲍信公孙瓒就平常心许多,因为他们并没有曹
那么远的目光,并不知道这份东西能给他们带来多少荣耀。
其实最主要的是,光看内容,你会发现这份《讨董记》并不是一份扬名的东西,而是一份普通的讨董檄文而已。
里面前半部是痛骂董卓,罗列董卓的罪名。中间部分,就是刘备陈暮奉诏讨贼,兴起义兵。
到最后部分,才是一边称赞五个的勇气,一边号召世
一起来讨董。
所以光从表面上来看,讨董这件事才是主角,写这份《讨董记》的目的,是在于激起更多的力量来讨董,而不是正在讨董的这五个本身。
如此忽略了里面隐形的扬名目的,一般很难察觉到这一点。
但问题在于。
虽然这件事里着重讲的是“讨董”,可“讨董”这件事本身就有很大的流量,是天下关注的焦点。
因此在里面出现的任何一个名字,就会被无形放大。
哪怕在文章之中,并没有直接过于称赞这五个讨董的,但通过文章中描述的董卓有多么残
,就能够侧面印证出敢于讨董的这五个
勇气有多么可嘉。
世看完之后,自己就会进行对比,从而不自觉在心里拔高了他们的位置。
毕竟董卓已经被形容为世间最极端的“恶”,那么敢于反抗他们的,岂不是世间最极端的“善”?
这就是陈暮纵舆论的高明之处。
他不是主动引导世,也没有直接告诉世
这五个
怎么怎么样,而是利用了一些手段,巧妙地让世
产生了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