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科学,从数学开始(2/3)
,一开始被负责招生的吴匡拒绝。
陈暮听说了以后,就允许张昭的儿子,九岁的张承学,现在在大班里。
还有陈珪的儿子,陈登的弟弟陈应也在。
所以诸葛亮在里面,按照家世背景,反而是最差的那位。
但小诸葛亮长得雕玉琢,
明可
,眼睛里像是透着一
子灵气,看得陈暮越看越喜欢。
“我今天要教你们的,不是读书认字,也不是文学经典,而是要教你们数术。”
陈暮看着底下的学生们,缓缓开说道。
学生们一个个正襟危坐,认真听讲。
能来上课的,都是有底子的。
汉朝士如果有条件读书,一般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
曹冲五六岁就能称象,郑玄八九岁就通数术,十二三岁就能熟读儒家五经。
虽然他们都是神童的典范,但要做神童之前,首先还是得读书。要是不读书,想做神童都做不成。
所以学生们都知道数术是什么东西,也知道是什么概念。
“不过我今天要教你们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术,因为那些数术太不方便了,我要教你们的,是另外一种更方便的学问。”
陈暮站起身,对众道:“大家起身,跟我来院子。”
学生们不明所以,但还是听话地站起来。
陈暮带着大家出来,走到小课堂外面的院子里,泰山书院虽然比不得学宫,但也不算小,大班和小班分开,小班教室有独立的院落。
就看到院子里有一颗硕大的杏树遮天蔽,院外的竹枝探进了墙里,在清风中微微飘动,发出婆娑响声。
春的阳光暖暖地照
下来,院子里有一片沙地,晶莹的沙子在光下反
出白光。
“我今天要教大家的,是一种新的数术,我称之为数学。”
陈暮站在沙盘边,拿着一根长棍,在沙盘上划了一个“一”字:“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一。”
有回答道。
“对。”
陈暮点点,又写了个“1”,说道:“这也是个1字。”
“师君,不对,这就是一竖,哪里是一了。”
有提出异议。
陈暮说道:“在数学当中,它,就代表了“一”,明白吗?”
“明白了。”
大家异同声回答。
“然后这是二。”
陈暮又写了一个2,今天要教的课程不是加减乘除,而是先教学生阿拉伯数字。
在这一点上不得不承认,阿拉伯数字确实很好用,这是不能辩解的事实,以后要想科学进步,少不了它的存在。
学生们都很聪慧,只一会儿,从0到9,就已经一一学会。
现在开启正式教学环节。
陈暮问学生:“你们以前学的数术,都有哪些?”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
“《许商算术》。”
“《杜忠算术》。”
学生们一一回答,数术课算是汉朝士小学必学课,像郑玄就是从小
通算术,然后才学经文。
所以这里的学生对数术都不陌生。
陈暮点点道:“既然大家都有学过算术,那么我就问你们一个问题,如果某
现在有二十三亩田,他又买了十五亩,那他现在有几亩?”
众掏出算筹,算筹是在算盘没出来之前的计数工具,以长短不一的棍子来代表数字。
比如一根比较短的是1,长一点的是2,再长一点的是3,如此类推。
当算到比较大的数字时,可以通过算筹的不同摆放来代表不同的数字,比如两根竖的木棍代表了2,两根横的木棍代表了20,两根横在下面再摆一根竖的代表了200,再摆一根代表了2000。
虽然这对于古来说,已经很方便了,但对于陈暮来说,仍旧属于相当落后的算法。如果要算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比如635436-253554,那估计得要好半天才能算出来。
好在陈暮出的题不变态,只是十位数,不一会儿就有算得快的举手说道:“师君,是三十八亩。”
“很好。”
陈暮又道:“那我出《九章算术》的题,地广八步,从六步,问地几何?”
众又用算筹开始算。
这就属于乘法问题,而对于现在的算法来说,就是八个六相加,被演绎为加法。
很快又有道:“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地广四十八步。”
“嗯。”
陈暮说道:“现在我来教你们如何用新的数学来计算加减和乘除的问题。”
说罢,他就开始在沙盘上划下了1.2.3.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