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杨赐(2/3)
还有犀牛、大象等野生动物,可见如今的自然环境非常好。
洛阳四面环山,群山无数,各个山里老虎豺狼无数,想要造成大规模环境
坏,水土流失,除非陈暮发明出电锯,否则就凭樵夫手里的斧
,砍一天也砍不了几棵。
更何况,东汉时煤炭已经被开发使用,只是煤里含杂质较多,燃烧会生成有毒的一氧化碳,所以一般是平民百姓使用,有钱家还是以木炭为主。
不过锅炉是在房屋外面,就算生成一氧化碳,也流不进室内,因此如果主要消耗是煤炭的话,对环境更不可能造成坏。
汉灵帝存心有了点卖弄的意思,当着杨赐的面,洋洋得意地把这个道理讲给他。
杨赐算是如今朝廷当中硕果仅存的正直大臣,虽然刘宽也算一个,但刘宽为太忠厚,也太老了,什么都不管,现在也只有杨赐可以跟汉灵帝对对线。
但听了汉灵帝的解释,杨赐罕见地没有再像以往那样批评他铺张费,反而沉思许久,点
赞许道:“此法,真乃良策。”
“如此洛阳灾民有了归宿,朝堂诸公冬天也不会再寒冷,可谓一举两得。”
汉灵帝笑容满面,对杨赐说道:“到时候等此地暖在玉堂殿安装好,朕就开一次大朝会,让洛阳大大小小的官员全都过来体验一番,到时候还请师君说点好话才是。”
“这是自然。”
杨赐点点:“陛下,不知此物是何
所造?”
汉灵帝转对一个小黄门道:“去把陈议郎叫过来。”
陈暮这个时候正在检查锅炉,看看设备运行有没有问题,在小房子里装小型地暖和在大宫殿中安装大型地暖是两个概念。
汉朝皇宫面积是故宫的五倍,但其中大部分面积是广场和复道,住房面积反而要比故宫小许多。
但架不住洛阳皇宫的房子少,南宫和北宫两处宫殿群落加起来,也才50多个宫殿,比故宫八千多间房子差得远。
所以哪怕实际住宅面积没有故宫那么多,但每一座宫殿都极为恢弘庞大,拿南宫较小的玉堂殿来说,东西长52米,宽28米,室内面积相当于小半个足球场。
要铺设那么大的场地,需要用到数百根铁管,光烧水的锅炉就得有三米高,要容纳最少七八吨以上的水。
而且管道也是别出心裁,集齐了数十位洛阳顶尖的铁匠才最终完成了这数百根管道,每根铁管用u型接连着,利用斜面圆形旋转的原理,把铁管连接上。
斜面圆形旋转原理听着复杂,其实就是拧螺丝。
在汉朝这样没有机械工艺,纯手工的年代,要想在铁管两端制造条纹斜面,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
只需要使用泥范铸造技术,提前制作模具就行。
包括铁管,也是用模具,将铁水灌进去,等待冷却凝固就行。
不要小瞧古的智慧,连几吨重的铁塔、铁狮子、铁钟都可以用这种技术制作,更别说几十斤重的长条铁管道。
陈暮检查了四周,烧火做了几次试验,确定锅炉没有损坏的地方。虹吸效应又不需要绝对密封,只要锅炉不漏水,就能保证设备运行。
“陈议郎,陛下叫你过去。”
就在他关闭了锅炉下的炉门时,听到不远处有来喊。
陈暮回过,看到是认识的小黄门,便走过去。
听到是刘宏叫他,跟着小黄门来到正殿,刘宏在偏殿里屋避风,一行十余。
张让赵忠在刘宏身边伺候着,王钧也在,宦官和宫站着,唯独下首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
陈暮不认识这,进去拱手施礼,就听到刘宏介绍道:“师君,此
就是陈暮陈子归。”
杨赐上下打量了他,只见眼前的面容俊朗,英姿不凡,双眸中蕴育着灵
。
陈暮之前是十七岁,如今从家里出来已经一年了,又长高了一些,原来是一米七,现在已经一米七四,等再过两年长到一米七八不是问题。
看到他的模样,杨赐满意地点点:“不错,一表
才,听说是曲逆侯之后?”
别看杨赐今年年初被罢官,但作为弘农杨氏之首,杨赐的威望可远比袁隗那样的小在士
心目当中高得多。
并且不管是在朝堂、民间,甚至在天子面前,杨赐都极有分量。
这次被罢官之后,生了一段时间病,又去太学教了一段时间书,年底也是刘宏亲自去太学把他请回来,尊为国三老,可见杨赐的地位。
听到汉灵帝叫他师君,陈暮立即就意识到这是谁,马上肃然拱手回答道:“蒲
陈暮,见过伯献公。”
“此物是你想的?”
杨赐问。
陈暮答道:“只是暮寻常的一个好。”
杨赐又问:“利用此物来拯救洛阳灾民,也是你想的?”
刘宏在一旁脸色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