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章 福神童子(1/3)
长云山庄清点出来的财产银两,夏平安让折算成绢匹,全部按照土贡的规矩发给了那些历年来孩子被抢掠的那些贫困家庭,每户
家50匹准绢。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短短几,道州城内外,犹如上演大戏一样,先是无数被抢掠到长云山庄的孩子与家
父母相认,悲喜
集,再接着,刺史大
的抚恤发下来,道州无数百姓奔走相告,刺史府门前,几乎
都有道州百姓感恩送来的
鸭鱼
。
而对那些百姓送来的东西,夏平安让收下,然后让刺史府里的厨师做成
汤,与刺史府上下官吏一同享用。
夏平安给朝廷的奏章写好之后就发出了,也就在奏章发出三后,一队风尘仆仆的
马远道而来,进
道州城后,就直接来到了刺史府。
……
“阳城,你好大胆子,这道州城上贡给陛下的侏儒,伶俐有趣,陛下最是喜欢,宫里的娘娘缤纷和各位贵也喜欢,那些国外使节来长安,陛下经常让道州城上贡的侏儒戏俑当众表演节目,这道州城上贡百年的东西,你说停就停,你有没有把朝廷和陛下放在眼里?”
刺史府的大堂中,夏平安坐在首位,一个穿着穿着太监服饰的白脸宦官,正坐在夏平安的侧面,尖着嗓子,翘着兰花指,严厉的指责着夏平安。
这太监,是唐德宗的土贡使,就是专门督促检查各地给朝廷上贡物品的宦官,虽然官不大,但因为是皇帝身边的,为皇帝办事,算是皇帝的特使,那威风,远非一般官吏可比。
这土贡使原本在衡州坐镇,督促衡州各地的土贡,小子过得挺悠闲的,只是在听说了阳城在道州城的所作所为之后,这才火急火燎的带着一
来到了道州城,一副兴师问罪的模样。
夏平安喝着茶,慢条斯理,一直等到这位土贡使说完之后,才平静的说道,“陈公公此言差矣,《唐律》规定,土贡之物只供有,不供无,我道州只有矮民,并无矮,土贡没有把百姓贡上去的道理,这是其一,其二,道州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供?公公刚好来到道州城,不若在道州城好好看看,我道州还有什么特产可以作为土贡贡上去,若是有,我一定上贡……”
这两点理由,夏平安也写到了给唐德宗的奏章上,这就是讲道理了。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按照朝廷律法规定,土贡只能上贡本地有的东西,土特产一类,不能上本地没的东西,道州只有矮个子的百姓,并无矮个子的隶,不能把百姓当贡品。再加上道州百姓穷困地产贫瘠,没有特产,所以什么都贡不了。
那个宦官被夏平安两句话噎住,理屈词穷,气得浑身都在抖,用手指着夏平安,“好……好……好,谁都知道你阳亢宗通律法典籍,我说不过你,你敢罢贡,可别后悔……”
“我还有公文要处理,陈公公若无事,就请回吧……”夏平安直接端茶送客。
大厅外面,一刺史府的官吏心惊胆战的看着夏平安顶着压力,把皇帝身边的土贡使都给气走,等到那个陈公公怒气冲冲带着随员离开,一
官吏才小心翼翼的走
到公厅。
“大,那位陈公公一定返回衡州找观察室大
告你的状,观察室一定会派
来……”一个官吏提醒道。
“我知道,大家各自做各自的事吧!”夏平安平静的说道,观察使派
来,那是夏平安意料之中的事
,他早有准备。
只是这次来的那个崔判官,虽然史书上并未留名,但也是一个义气节烈之,夏平安不担心。
……
果然,没隔几,从衡州来的崔姓判官带着
马以催科之名直接来到了道州城外。
催科,那就是督促地方官吏上缴地方的钱粮赋税,判官有督促之责,如果遇到不法官吏,判官可以直接拿下。
刺史府中的一官吏都出城迎接。
来催科的判官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国字脸,两道浓眉如墨,体格健壮,骑在高
大马上,身边还带着几十个穿着官衣骑在马上的手下,刀弓齐备,煞气腾腾,就像来打仗一样。
这判官那锐利的目光在道州城的一官吏中一扫,发现都是些熟悉的面孔,居然没有看到阳城,脸色就一沉,“为何不见阳刺史?”
“启禀崔大,阳刺史在狱中!”一个刺史府的官吏上前一步,小声的禀告道。
“阳刺史在狱中,怎么回事?”崔判官大惊,他还没动手呢,这阳城就怎么会在狱中了。
“咳咳,听说崔大要来催科,阳大
自觉自己催科不利,就去了大牢,把自己关在大牢内,说等着崔大
来提……”
“带我去看看……”
“是!”
刺史府的官吏带着崔判官和他的手下进城中。
这一进城中,那崔判官就感觉城中气氛不对,以往他每到一地,所遇百姓,一个个都不敢正眼看他,就算看到,也是敬畏无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