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生物芯片问世(2/3)
接下来,陆离又继续制备蛋白分子。
通过实验,陆离发现,只要把已经制备出来的蛋白分子放进培养,如同起了一个示范作用,酵母蛋白和转录酶就会产生连锁反应,自动融合,构成新的蛋白分子。
这更好,都用不上朊病毒了,危险已经不存在了。
到了这一步,剩下的作就很简单了。
陆离在一个装满培养的烧杯里,投
了数以亿万计的酵母蛋白和转录酶,然后将制备好的蛋白分子添加进去。
然后……酵母蛋白和转录酶自动融合。
不久之后,烧杯里结出了一层薄薄的蛋白质薄膜,看起来就跟蛋壳里面那层薄膜似的。
取出这层薄膜,陆离把它放在一块玻片上,滴培养
,加
核酸分子,再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在电子显微镜的屏幕上,陆离看到,核酸分子传播的生物电信号,传由无数蛋白分子聚合成的基因芯片中,蛋白分子的“开关效应”激活,芯片开始运转。
下一个瞬间,芯片蛋白分子开始释放出dna信息链。
至此,生物计算机构建成功。
蛋白分子组成芯片,核酸分子构成输设备和数据线,dna信息链就是存储设备,也就是内存和硬盘。
只不过……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
那就是,如何从dna信息链这个硬盘中读取数据,转换到显示器上。
这需要重新设计一个底层数据互程序。
这个底层数据互程序,也就是目前计算机领域中的前沿技术——基因算法。
以基因编码的方式,重新编写机器语言,这其实并不困难。
理论上,基因算法已经出现了,基因编码技术也已经出现了。
只不过……因为对基因的解读还没完成,这项基因编码技术自然也还不能投实际应用。
对于陆离来说,理论上存在的东西,虚拟一下就行了。
“虚拟出一台解码器,集成基因编码数据库。”
念一动,试验台上出现了一个类似于“光猫”的东西。
接下来就简单了。
陆离虚拟出各种组件,开始组装电脑。
跟正常的电脑结构差不多,只不过是把硅基芯片换成了基因芯片,再加上一个解码器链接输和输出设备。
组装完毕,陆离打开程序界面,编写了一个计算圆周率的程序,开始运行。
一敲回车键,屏幕上的数据如同瀑布一般滚动,瞬间就计算到了亿万位。
“搞定!”
陆离满脸微笑。基因芯片,或者说生物计算机,宣告成功!
当然,陆离还需要先调出解码器中的基因编码数据库看一遍,把那些底层数据记下来。
可惜,虚拟实验室里的数据,没法用u盘拷贝出去,还需要我死记硬背……
咦?似乎……还有其他办法。
这个虚拟实验室,存在于我的脑子里,扎根于我的思维意识中。那么……我的思维连接器,是不是可以拷贝复制呢?
念一动,陆离打开了思维连接器。
果然可以!
思维连接器果然可以连接虚拟实验室。
陆离连忙通过思维连接器,把刚刚虚拟出来的基因编码底层数据,通通复制到自己的记忆中。
一键搞定!
退出虚拟实验室,陆离睁开了眼睛。
眼前就是他在覆旦大学的实验室了。
在实验室里,陆离又重复了虚拟实验室中的实验过程,制备出了构建基因芯片的蛋白分子。
然后……剩下的步骤陆离就没有继续做了。
制备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蛋白分子,构建出一片薄膜状的基因芯片之后,陆离开始进行各种测试。
测试基因芯片的计算能力,测试信息传递速度,测试扛扰能力,测试
损之后自动修复能力。
等到所有测试项目完成,记录了所有测试数据之后,陆离就开始写论文了。
“一种基于生物蛋白开关效应制备的新型基因芯片。”
这篇论文,陆离写了两份。
一份是内部资料。陆离详细描述了“开关蛋白”的制造过程,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数据,都写得十分详实,十分准。
另一份论文就是公开发表的了。
这份公开发表的论文,陆离把开关蛋白的制备过程删除了。
只是详细描述了“开关蛋白”的运算能力,信息传播速度,抗扰能力和自动修复能力,并且还罗列了详细的实验检测数据。
忙完这些,陆离抬眼看了一下时间,现在……已经是第二天下午了。
好吧,沉迷科研不可自拔。
陆离笑了笑,掏出手机拨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