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诱之以利(1/3)
汴水畔,开封码一如既往的繁忙,大量船只靠泊,卸下各类物资,以满足开封城每
巨大的消耗需求。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秋天到了,各地丰收,运抵开封的物资,自然愈发丰富。
朝廷发行国债筹款修河淮运渎——通济渠,现在工程已经完成,所以自南方而来的物资,输送量比起之前增加许多。
除了各类物资,沿着运渎过来的还有大量流动。
各地那些无地可种的,以及不满足于一辈子种地的
,纷纷涌向通济渠沿岸城、市以及商埠,要么乘船,要么沿着运渎徒步前往开封寻找机会。
他们有的是孤身一,有的结伴而行,甚至有
拖家带
,满怀希望抵达开封,在天子脚下讨
饭吃。
对于这些外来,天子可不能置之不理,不能看着这些外来
聚在开封后无依无靠,露宿街
,衣不遮体、食不果腹。
而且,大量抵达开封却无依无靠的外来,一旦在城边上形成了巨大的棚户区(贫民窟),那真是“有碍观瞻”。
码边上,某食肆内,李笠坐在临街窗
,看着外面熙熙攘攘的
群,设想一下自己若是“进城务工”的百姓,要面对什么。
第一,生地不熟,想要找个地方落脚,有个地方住,可不容易。
若有同乡接济,倒是可以从容些,可一旦同乡没地方安置自己,怎么办呢?
实在不行,露宿街?或者借宿寺庙?
假如还带着妻儿老小同行,则更不容易。
第二,找工作,有经济收,养活自己,解决吃饭问题,还要
房租。
李笠觉得,无论是那个时代,外来到了某地,必然面临这两个问题。
所以,开封城既然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官府必须做些什么,给这些初来乍到的
,有个较为方便、安全的生存方式。
李笠的目光,随后转到码上那些负责疏导外来
“有序
城”的吏员们。
外来的管理,是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否则容易出事,因为哪怕是在后世,政府也不敢让大量外来
处于“失控”状态。
所以,开封官府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涌开封的大量外来
,能够在官府的管理下,实现有序的居住、务工以及流动。
李笠现在,就是看这些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基层小吏们,是如何执行制度的。
因为再好的制度,也得靠来执行,歪嘴和尚把好经念歪,这种事自古以来都是屡见不鲜。
那么,以李笠亲眼所见,码上的小吏们,是如何疏导、管理刚抵达开封的那些外来
呢?
第一步,拿着纸皮大喇叭,用不同方言喊话,宣扬官府的政策:
在城中无住处的,可以到登记处登记,登记完后有福利:每
可领蒸饼一个,铜钱三十文,不限成年与否。
有便宜不占,那是天理不容,毫无疑问,这种喊话,必然引来大量旅客去登记处排队。
其中肯定有初来乍到者,他们登记信息后,领了食物和钱,至少心能定一些。
这就是“诱之以利”,让初来乍到的外来者,奔着免费食物和安置费,接受官府的管理。
而不需要小吏们严防死守,从大量客流之中,甄别初来乍到的外来者、执行“分流”工作。
第二步,对那些在登记处排队的,宣传另一个政策:领了食物和钱的外来者,必须进
“特别通道”,接受官府的安排:
安置到“安居坊”暂住。
即官府提供为期五的免费住宿,住在“安置坊”,每
有免费的一
两餐。
如此一来,纯粹是占便宜、但实际上有地方住的,大部分会选择离开排队队伍。
剩下的,基本上以初来乍到者为主。
第三步,官府会组织商家、作场,在安置坊招工,给刚在开封落脚的们,以找工作的机会。
应募的,其本
,或者家属(如果有的话),可以转到“廉租坊”居住,离开“安居坊”。
或者,外来者可以在五时间,自己去找工作,然后搬出去。
也可以凭借用工证明,将自己和家在“安置坊”的住宿时间,延长至十五
。
于是,来外进
开封的第一步(有地方住,有活
),顺利结束,官方的引导工作完成。
但是,制度若仅此而已,就会有不少漏。
李笠看了一上午,对码处的“外来
分流工作”很满意。
这项制度的宣传做得不错,运渎沿途各码也做足了“预热”,所以许多抵达开封码
的
们,都知道去登记处登记,有钱拿,有蒸饼领。
小吏们并不用四处奔走,就能轻松引导初来乍到的外地,到登记处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