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膨胀(1/2)
数后,晋阳税关旁,一排平房面前,如往
般,
满为患。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这里是信件收发处,又称“邮邸”,可以帮送信到外地(收费),与此同时,把从外地寄来的信,发放给相应的收信
。
要寄信的,只要在此办完几个手续、
了邮费,一封薄薄的信,就会和无数薄薄的信一道,被转运司的邮传队伍“转运”到各自目的地。
于是,分隔数百里、上千里远的两个,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就能够互通书信了。
要做到这点,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
前来巡视的陈顼,看着在“邮邸”前排队等着寄信或领信的,想起自己以前和亲
书信往来的
景。
他这些年在外为官,想要和亲联系,必然要写信,但信写好了,如何确保能够将信送到亲
手上,是个问题。
朝廷有驿传,但明面上只传递公文,若要捎带私信件,也不是不行。
但对于许多小官、小吏而言,这种事得暗中进行,否则容易落
把柄,仕途起波澜。
找捎带的话,就欠了
。
官场上欠的,价比千金。
更别说对于许多有收发信件需求的来说,做不到利用官府驿传来寄信,怎么办?
只能是委托前往目的地的亲朋好友,带上自己的信,顺路帮个忙。
然而能碰到“顺路”,机会终究是少的,而且家也未必愿意帮这个忙。
所以,陈顼当年在地方任上,想要寄信、收信不算困难,但属下那些小官吏,以及亲属,想要和身处异地的亲友通书信,很困难。
现在,对民间开展“邮传业务”的“邮邸”出现后,极大满足了们通书信的需求。
于是,转运司又多了一项职责:负责邮传事务。
一个负责粮食财赋转运、核对地方官府仓储账簿的官署,怎么又要看气象、水文,要负责检查各地粮食仓储,现在还要负责邮传?
陈顼看了一眼不远处的税关及易市场,转身离开,没上马车,而是沿着街道,向前走去,几名随从跟在身后。
膨胀,这就是膨胀,如同吹鱼鳔那般。
总税司最初建立时,负责征收建康各关津的商税,那是梁时的事了。
结果,总税司的规模很快扩大,肩负的职责也越来越多,明明只是个收商税的官署,居然还开设、管理易市场。
总税司的规模和职权快速膨胀,对民间开展邮传业务一事,也是总税司弄出来的。
随着楚国治下地区越来越多,“邮传”这一块的“摊子”越来越大,于是总税司把这一摊子事扔给转运司。
美其名曰“信件转运”,也是“转运”。
现在,各地“邮邸”及邮传事宜,都归转运司管,让本来就忙碌的各地转运司署,大小官吏叫苦不迭。
原因当然是邮传的“营业收”不高,但事多,又麻烦、琐碎。
一直以来,民间通信件不便,加上绝大部分不识字,所以寄信的需求即便有,也高不到哪里去。
但现在通信件方便了(相对而言),于是很多起了念
,开始托
写信,然后拿到“邮邸”投寄。
然而收信的地址基本上都很含糊,邮传
员想要把信
到收信
手中,要花费极大地
力和时间。
各地邮邸又开设“代写书信”、“念书信”业务(都是适当收费),使得那些不识字,又没法托写信、念信的百姓,纷纷来邮邸“办业务”。
于是,导致邮邸工作员工作量骤增。
不识字的百姓,表达能力多有问题,想要让代写员写一件事在信上,絮絮叨叨说了很久,也说不清楚。
代写员想要和这些
沟通、
流,将一堆废话凝练成简单的几段话,耗时不短,所得,却只有几文钱。
而且因为不识字、音重,许多
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说不对、说不清楚,也无法描述:
黄和王,到底是“三横王”,还是“大肚黄”?
陈和成,到底是“耳东陈”,还是“成事不足”的成?
如此区别,许多不识字的百姓,根本就无法描述出来。
导致地址、收信的信息不全。
这就对信件的寄送,造成了极大地困扰,并且寻常百姓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家乡,哪有那么多通信的需求?
所以,楚国如今正在完善的邮传体系,其实根本就不可能盈利,每年反倒要投大量资金来维持运转。
即便朝廷有大铜矿“保底”,可用钱的地方还有很多,把那么多钱投到“邮传”这个必然亏欠的“地方”,值得么?
陈顼走在街道边,接近一处民坊的门,门
处有孩童在嬉戏,嬉闹间说话的
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