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参谋(2/3)
,可以保证十万官军主力跨越太行山攻河东时,一年内后勤无忧。
相关的方案,以及具体实施方案,李笠已经和宰辅们看过,也召集了军中相关员开会议过几次,确定大体没问题。
李昉也看过方案,想到方才父亲特地讲解的“钓鱼工程”,他便和几个参谋探讨起来。
他不问“物”,问的是“”。
大量调动力来维持“独
车运输线”,这些
力当然是太行山东的河北地区百姓。
这些百姓被征发服劳役,参加灭国之战,因为山区运输十分辛苦,而且持续时间长,服役期限必然超过一个月。
那么,他们家中怎么办?到了农忙季节,家里农活谁来?
一个壮劳动力长期离家,家中经济来源少了,万一碰到急事,家里老弱孺无依无靠,或者举债,然后因为收
减少,还不起,利滚利,怎么办?
服役的青壮,在运输期间,吃住条件如何保证?若病了,怎么安排治疗、休息养病?
是不是要带病运输?
如果战事真的持续将近一年,这么多青壮的休,怎么才能做到公平?
李昉问的问题,全都是关于服役百姓该如何组织、管理、奖惩以及安顿。
道理很简单,他要提防被“钓鱼”,因为一旦“工程成本失控”,会祸害许多百姓。
青壮劳动力,是各自家庭的顶梁柱,顶梁柱没了,家也就没了。
而这一个个家庭,就是王朝的根基,代表着赋税,代表着服劳役的劳动力。
李笠见儿子问得很仔细,没有打扰,看着几个侃侃而谈的参谋,很满意:专业士,就该有专业
士的样子。
自从有了战争,就有了后勤运输、保障,所以,后勤运输、保障的相关知识,自古以来就有。
但这种知识上不得台面,因为对于士而言,粗鄙军吏掌握的技能,不值一提。
教如何打仗的兵法,倒是有不少传世著作,这些兵法,当然会强调后勤的重要,但具体怎么保证后勤,不会说太细。
而具体详细描述军事后勤技术的书,甚至专门的军事后勤学说,没有。
因为这种知识,其实等同于民政中的物资转运、员征发和管理知识,无非是办的事是民政还是军务,所以被视为“吏学”,不受“主流”重视。
只有那些具备地方执政经验,或者打过许多仗的将军,才会对后勤运输、保障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甚至,军事后勤、保障知识,成了“将门家学”的一部分,长辈将其作为家传知识,传给自家。
而不会作为学校的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教授。
如此一来,战略层面的后勤规划、成本估算,一般需要民政官署的员来承担,但战场军事运输和安全环境下的民政运输又有不同。
导致估算出来的后勤成本,只是个大概的数字,而等到战争开始后,基本上大幅上涨是必然。
所以,想要较好的估算军事行动的后勤成本,并在开战后,控制后勤成本的上涨,需要有地位高、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业员来承担这一职责。
于是,参谋一职应运而生。
参谋,由一定级别的军官担任,要有带兵经验,军校学习专业知识,毕业后履职。
作为一个群体,全程参与到作战、行军、后勤的谋划中去,参与决策、执行以及监督。
所谓“专业知识”,以后勤运输计,有几点要很专业:
一,什么规格的桥(桥面宽度),其每小时通行能量(、车、马)是多少,要掌握。
二,各种典型道路路况,每小时通行量(各类运输工具)是多少,要掌握。
三,水路运输,不同水位,能有什么吃水量的船只通行,每货运量最大能有多少,要掌握。
四,水、陆转运,如何调度、调配手,如何编组
力运输队、畜力运输队。
以上总总,其实都是在总结前经验的基础上,将其量化,用“每小时通行量”、“每
货运量”等指标,来量化后勤运输、保障各环节的成本。
如此一来,可以在开战前的“庙算”环节,根据作战方案,规划后勤补给路线(粮道)。
给皇帝和宰辅们拟定几套合理的后勤方案,估算相应的后勤成本。
开战后,可以尽可能控制后勤成本的增加,尽可能避免成本失控。
只有后勤稳了,前线军队才稳,将领才可以更加从容和敌军周旋。
当然,参谋的职责不光是保障后勤,还要参与作战、行军规划,用集体的智慧来协助军队打胜仗。
参考后世,专业化的“参谋部”,应该是一支新式军队的大脑,而依赖天才将领带兵挑大梁的传统做法,变数太大了。
毕竟天才难得。
李笠见儿子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