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年轻人不讲武德(3/4)

有军人子弟们聚在一起打群架,总好过在外面欺男霸女、招摇过市。”

“放心,军校也有办法让他们合理合法的较劲,譬如各种比武。”

李笠安慰着两个心中惴惴的母亲:“当然,打架是不对的,学校也有处罚制度,打架,无论输赢,都要关禁闭。”

“但他们还是打了,这是他们权衡利弊的结果,男子汉有担当,不好么?”

薛氏姊妹哪里信李笠这番说辞,心疼儿子得紧。

李笠儿子多,死了、废了几个,也许无所谓,可她们的儿子就这几个,出事了,可怎么办?

但面上不会表现出来,点头称是。

既然“称是”,就不能一脸忧虑的坐着,薛月嫦趁热打铁:“陛下,接下来,预科学校要增设年级,接收十二岁以上学生?”

李笠点点头:“是,主要是提供一个受教育的机会,让纨绔子弟们走正途,别被小人带着走歪了,这也能让家长们省心。”

薛月嫦有疑虑:“省心?或许诸位公、侯,以及许多家长,希望自己亲自教导孩子吧?”

“说是这么说,但实际上呢?”李笠看着薛月嫦,又看看薛月娥:

“家大业大,家里儿子自然就多,然而父亲只有一个,哪能一个个照顾周到?”

“这些孩子到了十一二岁,正是人憎狗嫌的时候,能有多少人有耐心,一个个认真教?平日里,还不是让儿子和玩伴玩耍,而做娘的,大多宠溺。”

这话,他不仅是说给薛氏姊妹、张丽华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听的。

儿子多当然好,但父亲若无法尽到教育儿子的责任,那么,这样的父亲是不合格的。

尤其儿子半大不大的时候,最不能缺少关注。

“十二到十八岁这段时间,正是人的三观成型的时期,必须有长辈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三观,若错过了,日后再想扭回来,就难了。”

“别人家的孩子,长歪了,无非是欺负自家奴婢,或者兄弟反目,不相往来,可天家的孩子,一旦长歪了,那就容易出大事。”

“我也想陪着孩子们,陪着他们每个人玩耍,读书,娱乐,可分身无术,且时间有限。”

“那么,让他们从半大不大的时候开始,就在学校读书,和一群同学相处,过集体生活。”

“一起读书、练武、打猎、打架,一起成长,一起分享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可不比长在深宫,成日里和宦官玩耍好得多?”

这就是张铤给他出的主意,为了防止皇太子(皇子)读书读傻、被人忽悠,那就在教育上做预防。

按照以往经验,对于皇太子(及其他皇子)的教育,一般来说,皇帝会请大儒给皇子当老师。

那么,这些大儒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必然有意、无意的灌输儒家(或者自己)的政治观点。

如此,就会有三种可能:

一,皇太子(皇子)听过就忘,老师的说教,没什么影响。

二,半信半疑;三,全盘接受。

所以,皇太子的老师,因为是“专职一对一”的缘故,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政治倾向,而皇太子们的玩伴,极大概率在皇太子继位后,成为弄权的恩幸。

一个靠着当老师,一个靠着陪玩,就能左右皇帝的决策,这样的“晋升”方式,对于一个王朝来说,风险太大了。

然而,对于皇太子(皇子)来说,老师和玩伴不可或缺,怎么办?

张铤认为,既然楚国已经办有军校以及“预科学校”,皇帝安排皇子年满十五岁就入预科学校读书,之后入军校接受军事教育。

那么,不如借助这个教育体系,将老师和玩伴给“群体化”,将学校的年级增加,入学门槛放低至十二岁。

一如为了避免独相导致权相的产生,皇帝用群相分担相权。

不如让皇太子(皇子)的老师变成学校的“群师”,玩伴变成同班同学这一“群伴”。

此外,每三年,换一个学校,换一批同学,能加大“稀释力度”,并确保皇太子(皇子)的同学,都是靠着成绩优秀、表现出色,才能和皇太子同班。

第一阶段,十二岁到十五岁这三年,在初级学校读书,学的是基础文化知识。

第二阶段,在初级学校毕业后的皇太子(皇子),进入预科学校读书,换一拨老师。

而同班同学,根据“升学考试成绩”重新排位,确定和皇太子(皇子)同班学习的资格。

第三阶段,在预科学校毕业的皇太子,进入军校学习。

同理,他在预科学校的同学们升学后,根据升学考试成绩,重新分班,其中的佼佼者,成为皇太子同班同学。

那么,从十二岁,到二十一岁,九年的时间、三个阶段,皇太子的老师和同学(玩伴),换了三拨。

老师分三拨,三年一换,自然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