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理由(1/2)
建康东,方山津税关附近,一座玻璃作场里,几座窑炉的烟囱冒着青烟,大量身着工作服的工,围着这些窑炉忙碌。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窑门打开,工棚瞬间被窑内火光映红,工们按照工作流程,开始制作玻璃珠。
熔融的玻璃,流出玻璃窑,沿着输送槽向前走,形成一通红的“长条”。
然后被旋切机切成等长的一截截,落在成型机的管道。
沿着管道下滑,进一对对转的螺纹长管中间,螺纹长管对着转动,将落
其间的亮红玻璃小块不断向前输送,并让其不断旋转。
转着转着,玻璃块变成球形,亮红渐渐变暗,即慢慢冷却,等走到螺纹长管尽时,已经变成一粒浑圆的玻璃珠。
以水力驱动的机器不停运转,一粒粒玻璃珠落托盘中,随后被
分装
簸箕,转到一个个坐着的工
面前。
这些身着工作服、戴着袖套的男工,坐在“工作台”后,一个个都是髡发,发长不过寸,将面前簸箕里的玻璃珠一个个拿起,仔细端详着。
发现有瑕疵的玻璃珠,便放到身边一个小提篮里,这些残次品收集起来后,要回炉重熔。
合格的玻璃珠,会进下一道工序:包装。
有大量男工来负责包装:不同尺寸的玻璃珠,有不同尺寸的木盒来盛装。
包装好的“产品”,还要经过“抽检”,抽检员随意抽查包装好的木盒,打开后对里面的玻璃珠进行检查。
只有抽检合格,“产品”才会装箱,若不合格...
自然有相应流程来处置。
少府寺的这个玻璃作场,产玻璃珠五千颗以上,虽然产品不愁销路,却不会为了赚钱,将粗制滥造的产品销售出去。
毕竟,如今的少府寺,和之前的少府寺已经不同了。
少府卿贾成,今来作场巡视,他看着工棚里正在忙碌的工
,足有一炷香时间,暂时没发现有违反工作纪律的
,很满意。
李笠当了皇帝,李家产业自然就成了皇家产业,渐渐纳少府寺管辖。
但并不是少府寺吞并了李家产业,而是李家产业吞并了少府寺:李家各产业的管理员,进
少府寺任职,对少府寺现有制度(手工业方面)进行改革。
将以服务皇帝为主的少府寺,转变成能够通过兼营产业,给皇帝带来滚滚财源的摇钱树。
而这个玻璃作场的产品,不仅在三吴地区销售,还会销往海外,“开拓市场”。
贾成看着繁忙的工作场景,不想打生产节奏,就在工棚外站着看,问陪同视察的官吏:“这些新员工,适应了俗世生活么?”
一名官员回答:“适应了,至少在作场里的起居很规律,该上班的上班,该娱乐的娱乐,该休息的休息。”
贾成点点:“等时机合适,组织男
工相亲、成家,成了家,心就定了。”
他向前走去,边走边听官吏汇报还俗僧尼在作场的工作、生活况。
【看书领现金】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还可领现金!
去年,还未改朝换代前,朝廷就开始“检寺”,如今将近一年过去,成效显著。
别处不说,就说建康,建康之前大概有佛寺近六百座,僧尼数万,许多寺庙名下有大量不缴租赋的田产,以及大量不服劳役的寺户。
现在,一番整治之后,建康城里的佛寺剩下二十座(大小合计),其余佛寺均已变成民宅,其佛像进行了相应处理。
七成的僧尼还俗,七成的寺庙田开始缴税,而所有的寺户都已经取消寺籍,编官府黄籍。
建康城里,只有获得“许可”的寺庙,才可以进行质举、借债的“业务活动”,不过,经营逆旅、佣书等“业务”,不需要特别“许可”。
检寺的效果,初步看来不错,但是大量还俗的僧尼需要安置,有的可以回家和亲
团聚,但有的
无家可归。
或者,有的虽然有家、有亲
,却不想回去,所以,如何安置这些还俗僧尼,是一个必须慎重处理的问题。
对此,官府采取的办法有不少,其中之一,就是组织这些还俗的僧尼建康各作场做工,转变为包吃住的工
,从事手工业劳动。
有地方住,有事做,可以靠认真劳动,自己养活自己。
而不会因为无处可去、流落街,最后沦为乞丐或者饿殍。
为了避免不良之辈将还俗僧尼拐卖做婢或者沦落风尘,少府寺承担起了监督职责:
定期对还俗僧尼的现状进行检查,绝不允许任何将这些宝贵的劳动力“挪作他用”。
之所以由少府寺牵,是因为皇帝要将大量从寺庙里释放出来的劳动力掌握在手中,扩大少府寺产业的规模,提升盈利能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