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敌人(2/3)
么多年忙的是什么,招揽到身边的能,感觉能力一般。
所以萧嗣要和萧绎斗,恐怕会很吃力。
想到这里,张铤又有些期待:说不得过几年,湘东王铲除异己,铲到徐州这边。
把李笠给急了,嚯嚯,那就
彩了!
。。。。。。
寒山,某“特供商店”附近,微服出巡的李笠,看着商店门聚集的
群,只觉那段名言再正确不过:
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
现在,二道贩子们就开始活跃起来,因为收购兑换券后转手的利润,已经过了一成,向二成近。
今,是公廨发放兑换券的
子,得了兑换券的吏员们,照旧立刻来“特供商店”买“特供商品”。
几个定点商家,早已经备好货,而二道贩子们,也盯上了这些手持兑换券的吏员们。
他们不敢在公廨门堵
,于是聚集在各处定点商家,围堵前来购买“特供商品”的吏员。
凭着三寸不烂,还真的能说动一些,把手中兑换券“高价出售”。
然后,二道贩子将兑换券转卖给急着进货的商贾,过一手,赚一笔。
商贾及时进了货,贩卖到外地,都有得赚,皆大欢喜。
因为兑换券炙手可热,而销售特供商品能让商家有额外的稳定收,使其“现金流”明显增加。
所以,那些有能力保证稳定供货的大商家,也急不可耐的想成为“特供定点商家”,而寒山城里,兑换券的名声越来越响。
大部分,都知道这是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但所有
,都觉得自己能在鼓声停下来以前,把手中的花传出去。
所以,参加游戏的越来越多。
兑换券的“热度”快速上升,仅过了三个月,其发行量已经大幅增加。
没有认为此举有何不妥,因为谁都看出兑换券有利可图,都想赶在兑换券崩盘之前,赚取更多的好处。
李笠沿着街道向另一边走去,沿途听到行对兑换券议论纷纷。
按照后世的观点,当路边买菜的老婆婆都在讨论价时,意味着
市崩盘为期不远。
兑换券不会崩盘,因为李笠有足够的自制力,确保兑换券的发行有对应的“准备金”,确保各商家能够有渠道来准备充足的“特供商品”。
然而“准备金”得靠别处赚来,要赚钱就得经商或者经营产业,特供商品中有不少种类,得从外地运来。
一旦发大规模战争,导致百业凋零,兑换券可真就会崩盘了。
想着想着,李笠感慨:高筑墙、广积粮,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真难啊...
他的短板就是缺粮,兵再能打,没粮也白搭。
本来把大礼献给鄱阳王,想要有所突,争取更大的上升空间,结果...
所幸,他还有徐州,只要把徐州经营好,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徐州四战之地,四周一片空旷,太平时节倒是作为粮仓的好地方,可到了世,这里易攻难守,种田难度急剧增加。
关于战略地势,有“金角银边肚皮”的说法,李笠如今以“
肚皮”为根基,种田当然要多费心思。
且种田是看天吃饭,一有天灾祸,就容易颗粒无收,白忙一年。
所以,与其辛辛苦苦种田,不如直接去抢来的划算?
李笠觉得这观点不对,历史证明,一块可以遮风挡雨的稳固根据地,一块能稳定提供大量兵源、税收的根据地,是做大事时十分重要的基础。
他要在徐州乃至淮北开辟出一块牢固的地盘(根据地),就得耐住子耕耘,不能成
里想着走捷径。
要让无数追随者相信,他有能力为大伙,创造一个美好的新家园。
在这个新家园,农、工、商业蓬勃发展,寻常百姓可以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和家。
寒族有上升空间,可以凭借能力在“体制内”向上爬。
虽然外敌虎视眈眈,但军队有足够的实力,保护这片家园,将虎狼们挡在围栏之外。
这样的信心,构建起来十分困难,又耗时间,因为等同于白手起家。
但他有信心,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把徐州建成稳固的根据地,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徐州成为“示范区”。
让们知道,他李三郎不是只会打仗的莽夫,而是能治理地方、能把一个烂摊子收拾好的能
。
至于走捷径,走捷径省下的麻烦,迟早是要加倍奉还的。
上一个走捷径的,是高祖萧衍,一年时间,就从一州刺史,摇身一变,变成一国之君。
结果为了维持烂摊子,萧衍辛辛苦苦裱糊了将近五十年,结果烂摊子还是烂摊子,外表光鲜而已,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