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偃月(2/3)
是拖刀:两骑错而过,手中长兵撞击,各自攻击落空。
长柄刀顺势一‘拖’,赶在对方以长矛回背刺之前,砍中敌
身躯或者坐骑身躯,胜负顿分。
又有很险的用法:隔开对方刺来长矛后,长柄刀下探,刀锋划(砍)
腿,甚至马腿。
甚至还有很凶残的用法:凭借蛮力直接劈砍,一刀下去,借助马的冲力,把仓促间横矛格挡的敌,连矛杆带
(
部、肩部等)都劈成两半。
亦或是凭借坐骑冲力,直接劈砍马,虽然未必一刀两断,却能把马
砍掉一块,致其立刻扑倒,场面极其血腥。
亳州梁军将士,目睹混杂使用矛槊和长柄刀的徐州骑兵,把先前气势汹汹的齐军骑兵打得伤亡过半,很快溃散,不由得愕然。
然后是欢呼,因为友军实在是太强悍了。
王琳的部下,大多是江湖豪杰出身,平里好勇斗狠,最佩服的就是能打的“狠
”,如今见着徐州骑兵如此善战,当然由衷欢呼。
齐军溃散,留下大量尸体和无主战马,部分徐州骑兵追击,部分留守。
王琳让步兵们打扫战场,看着渐渐近前的徐州骑兵,心中感慨:这就是李笠练出来的骑兵么?
真是厉害啊,难怪能突击邺城。
他仔细看去,这些骑兵的坐骑都是“半具装”,即只戴上了面帘、颈(护颈)、当胸(护胸),马匹只有正面防御。
不过许多坐骑的颈、当胸上
着箭,看来这披上的防具,还是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正面
锋时,护住了坐骑。
有数骑过来,当中一骑,吸引了所有的目光。
其身材魁梧,戴着铁面,看不清样貌,
上漏斗盔顶部小旗有三面,一红二黄,三面并杆,分外显眼,彰显着与众不同的身份。
手提一根两刃槊,长度很长,王琳粗略估计,能有两丈二以上。
胯下坐骑,为一匹雄健的青白杂色战马,和马都沾上不少鲜血,而那根两刃槊,两个槊
都被鲜血染红。
两刃槊,光看武器,就让觉得这是一个驰骋沙场无敌手的猛将。
那将两刃槊
给随行骑兵,拿下铁面,下了马,对王琳笑道:“王使君别来无恙?”
却是屯田都督彭均,王琳的老熟、此次协同作战的友军主将。
王琳几名部下,也认得这来自鄱阳的“大鲶彭”,笑吟吟上前,攀谈起来。
熟见面,一番寒暄,切
正题,但在那之前,王琳很想弄清楚一件事:徐州骑兵所用长柄刀,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正式装备的长兵,还是彭均部曲自己用的武器。
“这长柄刀,是徐州军府正在试用的长兵,分骑战、步战,有相应的使用技法。”
彭均说完,让部下拿来几柄长柄刀,让王琳及左右观看。
“优点和缺点,都有,具体好不好用,得由实战来做检验。”
原来如此,王琳拿着长柄刀,仔细端详起来:
这长柄刀,其刀身比环首刀略宽,刀背加厚,并不是简单的把环首刀接上长杆而成。
刀前端为弧形,刀尖上挑,更注重劈砍,但也能直可刺。
刀背“开裂”,裂出小叉,也不知如此制作有何用意,王琳觉得或许如戟的小枝那般用处。
刀柄(杆)截面为水滴形,一圆一
略尖,尖的一端对应刀刃。
如此刀柄,可以让在不看刀
的
况下,根据刀柄握感,就能知道刀刃的方向。
王琳掂了掂分量,发现长柄刀没有想象中的沉重,看样子,刀的重量,不比环首刀重多少。
又试着舞了一下,刺、挑、砍,以他力量尚可的双臂来舞动,觉得这刀舞起来比想象中要灵活,刀很好控制。
当然,再灵活也比不上矛,毕竟‘部’的重量差别在那里,王琳知道对于长兵来说,前端分量越轻就越省力、越灵活。
整体而言,长柄刀分量比矛重,灵活也不及矛,但用法特别,可以实战矛、槊无法施展的技艺。
或许经过练习,真的“好用”。
他点点:“有点意思,此兵器形制从未见过,有名字么?斩马刀?长柄刀?”
彭均回答:“名字到是有,诸位看这刀型,像什么?”
王琳和左右仔细看了看,觉得这刀身前端为弧形,看上去,像眉毛,也像...像一弯月。
“刀如偃月,所以取名偃月刀。”彭均公布答案,王琳好奇:“为何会想到用长柄刀做武器?”
彭均笑道:“目的就是甲,
重甲,步战
锋,作为劈砍类
甲长兵来用,而这长柄刀的用途,比长柄斧多一些。”
“骑兵战,长柄刀的技法丰富些,可以劈砍,混战时,或许能有帮助。”
“方才说的,是试用的兵器?”王琳副将陆纳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