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值得效仿(1/2)
韩记不是施粥,是卖粥。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好喝,一碗一文钱,还挺香的。”
说起来都极其讽刺,最先来买粥的居然是以前常来韩记吃饭喝酒的一些富。
是因为闻着这香味来的。
原本是来喝酒,结果停止了营业,说卖粥,又便宜,才一文钱一碗。
左右是吃饭,那就来一碗。
喝一碗发现太香了,比府中熬的还要好喝。
一喝吆喝一声,其他的
就跟着买了。
吃了赞不绝。
原本是观望的,这会儿也来排队买了。
流的
有些是拖家带
的,知道一文钱可以维护一下生计,也都或多或少有点傍身的,于是就唤了家
来买回去。
“一碗粥买回去兑点水可以供一家吃。”有
给小声的出着主意:“一天吃两碗,命总归会吊着呢。”
一传十十传百,韩记每天米未下锅就排了长长的队。
为了活命,流民们则开始要钱了。
之前是要吃的,当然很少有给。
家家户户的粮都珍贵,这会儿要钱了,一文也是心,可以救一家
一天的命。
心善的余心不忍,给上三五文钱大家心里都有个安慰。
也有抢着去做工挣钱,哪怕掌柜只给一文钱也愿意
。
一时之间,府城的越发多起来。
洪知府听着下面的官员禀报眉紧皱。
“大,城外流民越来越多,是时候关闭城门了。”张大
一直主张关闭,不让流民
内,现在街
巷尾哪儿哪儿都是
,一些大户
家增加了护卫,更是门都不敢出。
街上的店主们开着店铺都小心翼翼,也是全家总动员,卖的货物都只是一点点,不敢多摆放出来。
“张大关闭城门不妥,一旦关闭这些流民又何去何从,一直关在城中?”这不是给自己留个毒瘤吗。
“是啊,关或不关都是个难题。”
就没有解决的办法吗?
“大,朝廷可有赈灾的消息?”
“没有,本官上折子已经有三个月了,没有半点消息。”洪大道:“本官听闻南北同时遭了灾难,如今国库空虚何来赈灾的银子。”
“如此说来,只能自救了。”李大一声叹息:“大
,下官听闻韩记在卖粥,一文钱一文,每
都有不少的流民去买粥渡
。”
然后呢?
“大,不得由他胡作非为下去,他一
不停止卖粥,流民就一
不散去,他这是给流民赖以生存的机会。”张大
主张将韩记关闭。
这个韩记也没什么大的本事,就是乡间一富户而已。
所以关闭一个酒楼不算是大事。
“张大家可有余粮?”李大
问。
“有,不多,李大何出此问?”
“张大应该知道,有了余粮心中不慌,这些流民之所以为背井离乡举家外迁,就是因不没有余粮,吃了下顿没下顿,甚至饿死。”李大
觉得张大
真正是心黑:“一路走到府城,也是想在府城谋个生存的机会。”
而眼下,确实也出现了机会了。
“韩记一文钱的粥,可以端回去掺了水一家子吃,不管最后进肚子里有多少米粒,至少不那么快饿死。”李大道:“韩记此举,是在行善,是在救
,张大
,你又何必斩断流民的生路呢?”
“本官何曾说过斩断他们的生路了?”张大恼羞成怒,怒不可迫:“李大
你居心何在。”
“我心在心中,对韩记一事是大力支持。”李大朝着上首的洪大
道:“大
,如果关闭城门,关闭了韩记,势必造成民众恐慌,此举并不明智。
“那以李大之高见,何为明智?”洪大
也觉得不能关闭城门,水只能输不能堵,越堵越容易崩溃。
“大,下官愚见,以为韩记可以效仿。”李大
提出大肆表扬韩记,然后主张各商户酒家粮行有条件的都开设这样的粥场。
“不算是施粥也让流民知道不能不劳而获,至少要想尽办法去挣点钱才能吃上那碗粥。”时间久了,有或许就真的能找到一条立足的生路;也有
或许觉得买粥吃消耗不起,再寻常下一个出
。
“来去自由,不堵,相反给予更多的粥场,分散开来,如此会减少府城的治安压力。”
想想历史上流民作,哪一次不是闹得
犬不宁。
如今府城的流民已占所有原住民的一半还有多了,如果去关闭城门,城里的想出去,城外的想尽来,那就是一场灾难。
真正闹起来了,洪知府这个位置还坐得平安?
“李大高见!”
“洪大,李大
所言极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