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老而谓贼(1/2)
守在殿外的窦文场躬身进来报告:“大家,汝宁又来战报了。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哦?”李适看了一眼霍仙鸣,想了想摆摆手:“拿上来吧。”
张军的战报,或者说他的上书都是直接到皇帝手里的,除了皇帝身边的大监,任何外臣都没有权力查看,包括宰相。
这是节镇的特权,也是皇帝有意为之,主要是避免中外勾结。至少在表面上避免了。
接过上书,李适展开看了看,说的是已经找到并解救了颜真卿的事儿,老完好无损还能召
,请皇帝放心。
李适看后哈哈大笑起来,一想到颜老在张军的军营中召
歌舞他就莫名其妙的有点开心,很想亲眼目睹一下。
大臣活到七八十岁了还在为国分忧,这在古代已经是一种祥瑞了,看看贺知章老贺的待遇就知道了,退休都退的轰轰烈烈的。
老贺才是真大佬,李白那个谪仙的雅号就是他随
叫出来的,李白在他面前啥也不是,想见一面都得大费周章。
这里得说一下为什么唐代盛产诗词歌赋,诗和赋在这会儿就是一种常用的正式文体,就像后世的各种报告那种。
大唐的风气豪爽开放,官定文体也有很多种。
像书,说,笺,信,散文是报告谏议类文书,词和歌是用来唱的,是乐,而诗和赋就是用来记事叙事,或者讲故事,当然也包含抒发怀。
大唐可以以诗赋谋官,就是写诗词歌赋来吸引大佬注意自己的才华,谋求举官。
包括科举应试的文体也是以诗赋为主,散文为辅。
李白到处求递诗写赋给别
做诗,包括很多著名诗
也都是,送这个别那个的,为的就是想获得青眼被举荐为官。
所以大唐的学子就有了到处递诗送诗的习惯,被送的不一定认识诗
,但肯定是大官,或者相当有权势。
而写的好的诗赋也就随着这些大物的喜
或者赞赏流传出来了。
李白半辈子都在到处送诗写赋谋求做官,加上文采又好,所以才会有这么多诗赋流传下来。像蜀道难、乌栖曲就是送给老贺的,明堂赋、大猎赋是献给玄宗的,玉真仙词是献给玉真公主的,其中的马
拍的昭然若揭,简直就是直晃晃的明示。
……
张军特意为颜真卿的事儿上一道书,就是这事儿对李适来说是一种吉祥,寓意特别好,而且他出征就是借着老颜的事儿,这也是任务的意思。
我完成承诺了,以后的事儿就是额外的了。
张军到不是贪图李适的封赏,到了他现在的地步,事实上也没什么好封赏了的,爵位到了,官职也就差不多了,还要啥?
再往上就是朝了,拜相呗,兼个太尉。张军是绝对不会
朝的,没什么好处。
但是事儿是这么个事儿,该说还是得说,得让李适心里有数。
也就是我可以不要,但是你不能不知道,也不能不给。就这么个意思。
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免费打工讲怀,有来有往才是长远之计。舔狗没有房子就是这么个道理。都不用说什么升米恩斗米仇,一件事
一旦成了习惯,最后的不是就全在你自己身上了,没有万一。
随着张军的上书一并送来的还有颜真卿给皇帝的信。他的年纪大了,地位也到了,不需要上书,就是随意的表达,叫信。
老先是恭喜李适得到了个忠臣良将,肯定了张军对大唐的赤诚肝胆,也就是以自己的名义给张军上了道背书。
然后话锋一转:“臣受困于龙兴寺,正恍惚间,忽闻寺外蹄声大作胡哨四起,四墙上便有战卒探只喊不攻,只是瞄着寺内诸
。
老朽后来思索,怕是耽心伤及老夫矣。
俄而,寺外大喝,贼将未敢迟缓,即时奉降。
待臣至汝宁城外,便只见城墙之上悬尸三二十具,死相各异,俱为李贼之附臣属将,列将以上悉数获杀,无一幸免。
臣以杀念过重问增,增直言当以此震撼天下,使不臣明白祸唐的后果,不得不杀,也是必杀,臣以为增言大善。
想吾巨唐诸先帝及陛下,莫不以孝仁慈善著称,惟不假威厉,是故天下糜苍生不聊,终得大患,但为帝者如何不孝仁慈善?
臣以为增此举大善,挟威天下,不损陛下之名,可谓忠义。
臣于增营中盘桓十数,概营内军将莫不以增之仁厚为念,视卒为子,言伤残者巨功,当举力赡养,并能言出随行。
增拟建荣军场及医护营,臣以为陛下当予扶持,此计大利军中诸将卒,莫不以肝胆相报,大善之策,应以国器……”
老详细的把自己被关押到被解救的过程,这十几天的所见所闻和李适说了一遍,再次肯定的张军的忠心。
然后劝李适出面,把荣军场和医护营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