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侨汇券(1/2)

忙一月刊编辑工作时,林晓光一直等着钟文璋的消息。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直到一月刊顺利发行,快到小年,粤州那边发来电报,版权出售的事才敲定,是的,粤州,不是香港。

“事已定,一册十五元,已汇款。”

电报上寥寥这十一个字,林晓光看到后,怔了一怔,抬起,看向旁边邮电局的办事员,朝他微微一笑,说道:“谢谢!”

对方有些不解,点一笑,随即偏过去,忙其他的事。

林晓光走出邮电局,心中大喜。

这次香港商业电台购买《英雄志》电台广播版权,他们是这样的打算的,文哥回香港作为全权代理,与对方进行谈判,不过不是谈这一整本,而是二十二册,每册近十五万字。

整本全部出售版权,因为商报目前还在连载,暂时只卖五册。

香港商业电台答应了,一册一万五千港元,没错,就是一万五,五册总计七万五千港元。

这是他俩的约定,为了避免多生事端,电报上写的是“十五元”,后面“已汇款”三个汉字,代表十五后面三个零,如果四个汉字就是四个零,“元”的意思就是港元,“块”或者“圆”的意思就是民币,所以就是一册一万五千港元。

从香港汇款过来,国内官方汇率,他身价多出一万五千民币。

光有电报,但是钱还没过来,他只能继续等。

这一等就是三天,三天后他才收到汇款单,签好回单给邮局,然后才去银行取钱。

如果说以前,一次取一万多,他还不敢,怕引起银行注意,现在国家改革开放,问题不大了。

营业员只是有些惊奇,竟然一次汇款这么多。

“同志,你稍等一下,这是一万五,就是侨汇券不够,我去跟领导汇报一下,调一部分过来。”营业员姿态放得很低,笑容很是和善。

林晓光将十五沓纸币放回书包,点点:“同志,没事,你去吧,我等一下没关系。”

第三套民币,最大面值的10元券,正面是民代表步出大会堂图,背面是天安门城楼,俗称大团结。

一万五千块,一沓一百张的十元,就是一千元,整整十五沓。

营业员笑容款款走了。

旁边有个年轻的孩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他,暗想,这家里真厉害,在海外有华侨同胞也就算了,一次寄这么多钱,看来是真的有钱。

没多长时间,营业员再次回来,拿着一个木箱。

“同志,这是您的侨汇券,您收好。”

林晓光拿着厚厚的一沓券,翻开扫一遍,直接往书包里面装,并不仔细看。

实在是没必要,民币汇过来多少,侨汇券同样发等额的,也是一万五,侨汇券面值有大有小,各省不一样,北平有发行100元面值的,一万五就是一百五十张。

旁边有位大姐也在取钱,看到后就很眼热:“诶,他这是什么票?我怎么没有?”

营业员就很痛,不得不耐心解释:“同志,是这样的,凡是从境外汇外币,折合民币100元的,可以凭侨汇券增加供应粮食6公斤、食油1公斤、白糖2斤、鲜2斤、棉布10尺。”

大姐这才懂了,说道:“这不和粮票一样吗?”

“咋能一样?”

旁边有看不下去了,看着林晓光的眼神中满是嫉妒:“家拿着侨汇券,可以去侨汇商店买特供,侨汇商店和特供你知道吗?你拿着钱和票,家都不给你买。”

这年,持有侨汇券的隐隐具有优越感,因为能买到别买不到的特供商品。

所以,便引起旁的羡慕乃至嫉妒。

林晓光待不下去了,拿到钱和侨汇券,收拾好书包,跟营业员说声谢谢,转身就走。

他在市区取钱,回圆明园坐公车,只有32路这一条线。

回学校的路上,他仔细算了下账。

算上前三次的稿费,花出去几百,还剩五千,加上现在手里的一万五,总计两万,钱就这么一点。

老爸给的粮票吃光了,此外还剩一部分黑市换的。

最后,就是侨汇券,这东西他之前有五千四,留下三千,剩下两千四去黑市全给换了,换成钱、全国和北平的粮票票,眼下票据根本不愁,还剩总计一万八的侨汇券更是不缺。

愁的还是钱。

回到学校后,他先回寝室,把钱藏好。

学校已经放假,手里有钱买车票的学生已经回家了,没钱的还在宿舍待着,404宿舍4个,唯独钱胜利没钱回去,林晓光借他车票钱,买到票后现在也回了。

只有他一个还在宿舍,因为等这笔钱。

藏好钱后,他叫上住在隔壁宿舍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