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一条大河波浪宽(1/2)

俗话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管。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眼见冬天到来,立冬这天是周三,食堂里准备了饺子,不过林晓光他们没有去食堂,而是回到《青年文摘》编委会,在小教室里自己做。

自打有钱之后,吃饭这方面,他是变着花样吃,学校里食堂吃腻了,就去外面下馆子,外面吃腻,就自己做。

前不久,他买了个蜂窝煤炉子。

这不,最近又买了锅碗瓢盆,就为立冬这天自己包饺子吃。

嚷嚷着要来的还是蛮多的,不过都是附近的,稍远一点就没办法了。

六点多下课,齐刷刷来到编委会教室,将地方腾宽敞,便忙活开了,有的剁猪馅,有的擀饺子皮,有的切大白菜,有的在油泼辣椒,剩下的围着炉子烤火,一下再换别来。

冬天到了,宿舍里有暖气,但也就那么几个,冷冷清清的,还不如在这,多热闹。

烤火的时候,就开始闲聊,说起他们上山下乡的事。

林晓光在这方面没有发言权,只是安静地听。

“那一年,伟发表‘知青下乡’的最高指示之后,北平各校的学生纷纷走上街,高举标语,敲锣打鼓,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宣传上山下乡的伟大意义,我在这次红旗飘扬、锣鼓喧天的游行中,受到巨大的震撼。”

蒋学文感慨不已:“然后我就去了东北,在龙江省辉縣辉公社三道沟大队,队落户。”

“你们北平是那样啊,我们尚海也差不多,我就是那次去的北大荒,北大荒真的是太大了,荒无烟,一个都不敢外出随地走动,万一遇到沼泽,陷下去都没知道。”尚雪梅想起沼泽地,至今心有余悸。

钱胜利嘘唏不已,也跟着聊。

“我们汝南不是离郏縣很近嘛?55年伟说,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这个乡,就是南河省郏縣大李庄乡,我下乡那会儿,动不动学习大李庄。”

丁抗美闻言笑了:“我们没学过大李庄,不过我们南云边疆,很多知青翻越国境线,奔赴缅甸战场,投光荣的国际主义战斗行列,支援世界革命。”

在坐的十多个,半数都是老三届。

比如北平知青蒋学文、尚海知青尚雪梅,还有涼山知青梁振道和他老婆党红霞,汝南知青钱胜利,北平知青丁抗美和江汉知青方亚男。

真是天南海北,如今齐聚一堂。

梁振道和党红霞是老高三,前者47年的,后者48年的,两老家是邻居,学校又是高中学长学妹关系,下乡后都回农村老家。

后来瞅对眼直接结婚了,现在孩子上小学了。

梁振道是66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就是老高三,当时面临高考,相对于其他届学生,高中三年是实打实上过的,恢复高考时最有实力。

不过,就因梁振道那一届学得扎实,高考录取时却对他们有加分,同样的分数,其他届被录取,他们的分数线要高出二三十分,说不上是占便宜还是吃了亏。

党红霞是老高二,他俩夫唱随的,恢复高考后一起复习。

最终,老公清华,老婆北大,也是一时佳话。

尚雪梅是老高一,49年的,与共和国同龄,高中读了一年,去的是北大荒。

丁抗美是老初三,50年的,出生那年正赶上抗美援朝,名字直接取这个,还有个52年的弟弟叫丁援朝,姐弟俩都去了南云生产建设兵团。

方亚男是老初二,51年的,江汉,初中读了两年,去的北湖生产建设兵团。

蒋学文是老初一,52年的,赶上老三届的尾,初中只读了一年。

钱胜利和他一样。

剩下的,都不是老三届,是新五届和后五界,不过都是知青。

知青也分两种,队的和场的,队就是去农村,场就是去兵团去农场,里面差别可大了。

前者,是响应伟的号召,上山下乡的地点也是边远地区,或经济落后条件差的县,不论出身,只要是知识青年都必须参加。

后者,虽然也是务农,但是准军事化管理,具备“屯垦”的功能,同时,兼具城市青年再就业和全民皆兵的备战目的,政治审查比较严格,家庭出身好的才能被批准加

而相比于队知青,场知青的生活不要好太多。

首先是伙食上,队知青两三一个地方,白天和农民一样起早贪黑活,晚上回来自己做饭,吃的东西营养根本拿谈不上,实际上过得比农民还辛苦。

场知青呢,因为准军事化管理,除营以上部是现役军外,其他的知青都是农工,过的都是集体生活,当然也就吃食堂。

其次是住宿,队知青住农房,只有煤油灯,场知青住宿舍,砖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