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闹瘟疫(1/2)
公元185年,真是一个多事之秋,先是京师皇城南宫起火,汉灵帝由此征收“修宫钱”。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再是博陵张牛角叛与褚燕合兵一处,攻城掠地。
到河内名士司马直拒绝赴任,以死相谏。
每一件都可谓震动天下的大事,然而三月未到,河北又闹起了瘟疫。
古时瘟疫一旦出现会迅速蔓延,极难遏制。
这有多方面原因,百姓对于类似天花这等传染极强的疫病没有抗体是其一。
百姓因为生活条件艰苦,身体较差,免疫力自然不强,这就大大增加了感染疫病的概率。
医疗卫生条件太差,又为疫病的持续传播提供了温床。
这些原因加在一起,导致瘟疫所经之处,往往会生命绝迹,赤地千里。
常山郡在出现瘟疫以后,崔超一边召集各地的郎中赶往救济,一边自掏腰包购买赈灾所需的药物。
郡衙因为清廉以及朝廷拨款极慢的缘故,经常是不敷出的。
何况这次因为赋税和修宫钱一直拖着,指望朝廷拨款希望不大。
赵普听闻闹瘟疫的消息后火速赶往太守府,他非是医生,对于医药学也一窍不通。
但他之前是生活在预防传染疾病最成熟的时代,预防的方法,他可能比这年代的一些名医还要高明。
崔超等在太守府忙得不可开,“安定你先在一旁歇着,我忙完与你说话。”
赵普道:“崔公先别忙,我来是帮你防治瘟疫的。”
“安定连医术都懂?”崔超不由抬起来。
“不懂,”赵普摇道:“不过我懂怎么防止瘟疫蔓延。”
崔超疑惑道:“此话怎讲?不懂医术怎么防止?”
赵普道:“瘟疫这等传染疾病,首先要设立隔离区,将患病者集中起来,与未传染者隔离开。再者一定要完善防疫管理,在各县乡里
集中的地区,设立关卡,严查过往
员,一旦发现患病者,立刻带到隔离区…”
崔超本来还不信,此刻见赵普若悬河,貌似讲得还很有道理,忙拿起笔,“安定你慢点,我记下来。”
赵普等了一会接着道:“立刻通告下属县乡,在瘟疫肆掠期间不可吃变质的食物,不可饮用生水,必须煮沸才能喝。另外必须得防止流民窜,也许瘟疫就是因为穿梭于各地,才蔓延如此之快。”
常山郡由于崔超、李博等励图治,流民多数已经妥善安置。
但周围郡县由于张牛角那么一闹,加上郡县的长官不是谁都是崔超、司马直这等重大义,做事有底线的官员。
赋税的加重导致众多百姓逃离郡县,或造反,或逃难度。
哪怕卢植为安定地方,分配粮食和土地如此尽心尽力,冀州此刻仍有大批的流民。
冀州之外,那就更不要提了。
“还有吗?”崔超下笔极快,几乎跟上了赵普的语速。
赵普仔细想了一下,“还有一条就是造茅房,每家每户必须有茅房,县城或者乡里流量大的地方也必须要有。”
这条建议看似滑稽,实则也是为了改善卫生环境。
古时大小解和如今的印度有些像,很多时候都没有进茅房,或者茅房建的少,很多都是幕天席地方便。
修建茅房能大大改善卫生环境,减少病毒的传播源和传播途径。
崔超记述完,立刻着令郡丞李博以及太守府主薄诸功曹,发往各县乡里。
他本身则督促太守府众军士立刻着手在元氏县城去设立隔离区,到各市集修建茅房。
赵普在崔超的忙碌中离开了太守府,此刻他的心多少是有些沉重和沮丧的。
他所有的这些措施都是只能防止蔓延,而这次瘟疫到底是伤害病还是天花或者其他的疾病,以及该怎么医治他束手无策,只能靠各地郎中医治。
这次瘟疫的发,不能说与张牛角的叛
毫无关联。
战是最容易引发瘟疫的诱因,随着天气变暖,战场不及处理的尸首就成了病毒的温床。
黑山军攻城掠地则导致大批量流民的产生。
或者是因为流民食腐,或许是流民沾染了瘟疫病菌,他们的流动
迅速让瘟疫蔓延。
褚燕再与张牛角合兵时请教过一些问题,如果他当时劝阻的话,也许能拦下来。
如此张牛角一也就不可能那般声势浩大。
他这一刻觉得自己有些无用,哪怕握着这个时代最大的bug,就像斗地主,他看对手都是明牌,可有时候居然也打不赢。
好在,常山郡的瘟疫在崔超、李博等以雄厚的财力和力控制了下来。
各县乡里报上来因瘟疫死亡的数只有一万多,相比以往少了很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