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三章 扬州叛军(2/3)
:“不,朝廷那边受限与原料不足,加之打造军械的神匠们虽然技艺湛,但却始终都是凡
,因此才效率不高,出产有限。但白莲教之中却是不缺修士的。叫得出名号的地仙就有好几个,
仙更是好几十
,筑基期、炼气期的弟子多如牛毛,有这么多
帮着搜寻原料,刻画符篆,存下的红莲狱箭必定不会少。如今扬州军中的
良军械早就消耗的差不多了,军中又没有修为高
的修士相助,再加上白莲教苦心训练多年的军队也极为
锐,一旦起事,必定雷霆万钧,处处打在扬州军的薄弱之处。扬州军未必能消耗得了白莲教多少军械。”
众商议了一下,都不得要领。王丰只得让众
散去,随后自己盘算了许久,却还是无计可施。王丰只得将此事放下,开始专心修炼起来。
如此过了三个月,白莲教果然已经起兵,先是取了九江,随后策反了一半长江水师,渡过鄱阳湖,掉南下,与南昌城中的潜伏的暗子里应外合,一举将城池夺下。
白莲教的声势顿时一时无两,裹挟的百姓多达五六万,号称十三万,大张旗鼓地沿江而下,声言欲夺金陵。
潘刺史收到战报,当即从金陵出动三万兵,再征召了沿途府县的兵马,合兵五万西进迎战,准备将白莲教叛军扑灭。
扬州军的主力走了五六之后,苏州这边又出了动
。白莲教叛军以淀山湖为中心,突然起事,一举夺取了苏州府城,随后四处出击,往攻镇江、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府县。
行军到半途的潘刺史顿时陷了进退两难之境,急令各地严守城池,各城自保即可,不许出城野战。
随后潘刺史迅速权衡了形势,认为九江这边的叛军应该是偏师,苏州府的叛军才是主力。于是潘刺史留兵两万,固守芜湖,又行文江北,命江北道的兵马固守城池,尤其是合肥、安庆、滁州等要害之地,绝不可再被白莲教的叛军突袭得手。
安排妥当之后,潘刺史便又率领着三万兵,马不停蹄地往苏州而去。
不想大军刚刚进苏州地界,便遭遇了白莲教叛军的埋伏。潘刺史一番血战,总算杀出重围。不过三万大军也只剩下了一半,狼狈逃回了金陵。
经此一战,官军士气大跌,白莲教声势大振,好些府县见事不可为,等到白莲教的兵马到来,都直接开城投降了。白莲教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大。
眼见得此,潘刺史也坐不住了,又从各处召集兵马,合兵二万三千,并从浙东、闽地征调了两万兵马,准备两路齐出,夺回苏州。
这一次潘刺史吸取了上次冒进的教训,大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并不计较白莲教的叛军又夺去了几座城池。
叛军无法伏击潘刺史的兵马,只得收敛了兵锋,将力量集中起来,准备与扬州军决战。
潘刺史打着先集中全力,扑灭苏州叛,然后再回
去镇压九江叛
的主意。白莲教那边也想着毕其功于一役,索
便在苏州城集结重兵,共有
兵八千,多年信教的忠诚教徒三万
,其余新近裹挟的青壮五六万
,合计九万兵马,准备正面击败潘刺史的大军。
潘刺史的兵马在湖州与浙东、闽地的兵马会合之后,共有兵四万三千
,再加上征调而来的民夫四五万
,合计也有八九万
,浩浩
地往苏州而去。
双方很快就在苏州城下相遇,大战一触即发。
潘刺史知道叛军士气旺盛,军中又多修士,还有不知多少的红莲狱箭等利器,正面战,自己未必能有多少胜算,因此一直求稳,大军在城外三十里处便安营扎寨,
挖沟,高筑垒,各类箭塔望楼密密麻麻,时刻防备者叛军袭击。
白莲教那边也极为重视此战,青莲长老亲自压阵,白莲长老也赶来相助,再加上二护法、三护法等十余个高手,在顶尖战力上完全压制了扬州军。
叛军推出的首领果然就是当王丰见过的那名金甲小将,名叫杨玄,拿下苏州之后,自称明汉王,引起骁勇善战,没战必身先士卒,无有不胜,又能与将士们同甘同苦,因此颇得军心,在叛军之中威望极高。在
前
后,青莲长老等
都对杨玄极为尊重,给足了他首领的面子。每每当众发号施令的,其实都是这位名叫杨玄的明汉王。
那明汉王得了白莲教的支持,手中也有几件宝物,颇为不凡。有金鳞玄甲和火云披风护身,手持星耀枪,腰挂犀角弓,着七支追风箭,背上还背着一
青蛟剑,锋锐无比。
整个骑在马上,显得英气勃勃,让
望而心折。
杨玄对比了双方实力之后,认为自己这边论军队的训练程度或许比扬州军稍弱,但论军械和修士,自己却是完胜。如今白莲教想要尽快夺取扬州,鼎定胜局,那就要酣畅淋漓地击败扬州军,以震慑其他才行,只要击败了潘刺史的主力,甚至擒杀了潘刺史,那么这扬州还有谁能阻挡白莲教的大军?各城的官吏只怕是听到自己的兵马到来,就会纷纷望风而降吧。
故此,年轻气盛、心高气傲的杨玄调动兵马,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