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出发之前(1/2)
是好事,但是作为臣子,哪个不希望得到陛下的重视。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他杨涟也自问不比旁差多少,陛下好似对他有意见似的,常常驳回他的建议,不予采纳。
这么明显的差别对待,杨涟心里能没有一点波澜就怪了?
他只能暗暗猜想,陛下这么不待见他,是不是因为他前些子当着朝堂大臣的面,质问陛下为何容忍客氏擅闯乾清宫,让陛下丢了脸面。
以至于陛下对他心生厌恶。
但他扪心自问,他并没做错,他要是不赶走客氏,那客氏和魏忠贤一起联手,这前朝,后宫能有什么安稳可言?他是为陛下着想,陛下怎能不明白他这番用心良苦?
朱正对于杨涟心底潜藏的抱怨,不说知道七八分,可他大概也猜中不少。
这杨涟是东林党党首之一,说忠心倒也有,偶尔也能看清局势,站出来说几句公道话。
只是这有个毛病,太喜欢管皇帝的家务事。
历史上,他能被魏忠贤给算计得体无完肤,也是他自己不识大体,他弹劾魏忠贤就算了,他还直接妄议宫闱,说这宫中得宠的妃子,和还没出生的龙嗣,全都让魏忠贤给害了,等于间接地向大家表明皇帝是个废物,连自己的妃嫔,皇子都保不住。
皇帝若是不记恨他,那这心得多宽呐?
虽然这事有可能是真的,有可能是假的,但不管怎么样,都涉及到了皇帝的自尊心。
所以杨涟惨死,未必没有朱由校的授意。
再说朱正现在身为皇帝,也不可避免地讨厌起那些管闲事的言官们。
他也庆幸自己身在明朝,那些言官们纵然大胆,也不可能向他谏言一些七八糟的玩意儿,比如他要是哪天过多宠幸某个妃子,那些御史们也不会直接上疏,让他讲究什么“雨露均沾”,顶多就是提醒他不可沉迷
色。
哪像清朝,连临幸妃子几个时辰都要给规定地清清楚楚,还不能违背,甚至临幸时辰稍微久一点,还有太监在门外不断高呼“时间到了!”
简直就是违背伦!
这做皇帝还做得有什么意思,就没见过这么憋屈的。
有一句话说得好,叫做堵不如疏,越是这样,反倒越容易不痛快,憋出病来,严重一点,搞不好还会心理变态。
要么就风流成,搞得儿子比孙子还多。
他现在初临朝堂,要说根基,也不算十分稳固,每天光处理政务,都让他忙得疼,自然也没有时间去临幸佳
。
当然身为皇帝,后宫三千也不是开玩笑的,什么样的,他见不着?
纵然他还没大婚,这有心结地便数不胜数。
他呢!也不是圣,不会见着美色就无动于衷,然而也绝不是“急色之
”,什么都敢吃到嘴里。
等时间闲暇,他再好好挑些可以眼的,来一场你我都大和谐的
流。
当下他还是关心一下袁可立这个老臣,让他狠狠地打那些的脸,说什么他年岁渐长,不适宜去辽东坐镇。
还说把他给派出去,会把大明朝的面子丢个净。
尤其是那些后金,会嘲讽他们大明朝没什么
了,才会派一个老
子到辽东。
他们却也不想想,他们要是有本事,他嘛还把袁可立给派出去。
他难道不知袁可立在古代已经算得上高龄,他不就是想趁着辽东局势还没恶化,赶紧让袁可立收拾那些后金,省得一个比一个不中用,才让那些只会嘴皮子碰一碰的言官们想起袁可立。
况且袁可立本相当给力,他上次让袁可立回去好好想想,看他能提出什么建议,镇住那些本就不愿让朱正派他前往辽东的大臣们。
他第一天回去,第二傍晚,就把奏疏给呈上来。
就知道他是真的很关心辽东,心中早已有数,才会那么快就提出自己的意见。
朱正更是捧着他那封奏疏,思虑大半夜,认为他提出的建议非常可行。
别看现在辽东局面,还没有严重到用残兵,可谁能保证将来不会用上?
他也在及时收拾完那帮故意污蔑熊廷弼的御史们后,立马把袁可立提出的七项建议,分享给那些对他忠心的臣子们。
大家一起加讨论。
这其中孙承宗是第一个附和袁可立的大臣,他本来就对有军事才华的抱有十分好感,肯定就不会唱反调。
虽说后世有认为孙承宗和熊廷弼关系并不友好,事实上孙承宗还是颇有包容心,他不仅对熊廷弼没有偏见,他还很看好袁可立。
知道袁可立一出马,这后金一定会吃败仗。
他也是第一次觉得朱正做出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哪怕朱正仍对魏忠贤宠信有加,让其他东林党忧心忡忡,不断找他去做说客,让他多劝劝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