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七十五章 渐觉他乡胜故乡(2/3)
这时候张师古一催,和尚转眼去看,果然,海上连着放了三艘小舟来岸。
周良和尚未免内心叹气,心说这位景虎殿,急躁,怕不能长寿,上杉公主大约是……所托非
了。
不过,那是关东管领家的家事,他一个和尚,虽然众把面子,却依然只不过是个和尚罢了。
当下和尚与一众依依作别,随后便于张师古一道登上小舟,往海上大船去了。
沈明臣一行送别周良和尚,回转镇海县城。
这镇海县城下辖七乡,乃是上县,又是浙江巡抚衙门驻扎地,颇为繁华。
沈明臣是个大财主,虽是鄞县,在镇海也有别院,还养着个别宅
。
一行刚进城,就见前面一阵混
,却是个锦衣卫在城内纵马,把
给撞了,当地
不饶,拽着那锦衣卫就要说法。
锦衣卫一行三,其中一
冷笑就说,向来只有俺们锦衣卫问
要说法的,不曾想,到了你们镇海,却被
要说法……
镇海也不虚,当地自古乃是浙东门户,但凡要出海跟外国
涉,必然就要从镇海县进出,当地所谓【海道辐辏,南则闽广,东则倭
,北则高句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故此当地
眼界颇为开阔,十有六七都是做买卖的。
的
气神和眼界有极大关系,要不怎么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呢!
镇海是个要冲地方,当地有市舶司衙门,还有浙江巡抚衙门,又不是什么没见过世面的小县城……
锦衣卫怎么了?那浙江巡抚家的管家出门买个水果,俺们也要调侃他们一番哩!那市舶司太监新娶的新娘,就是俺们家隔壁街上三姑姑家的老亲,俺们也是能说得上话的……
一群当地说话,把三个锦衣卫说得面红耳赤,也不知道真假,真要市舶司太监说一句话,他们三个普通锦衣卫,那还真扛不住。
撞那个忍不住,高声就叫,你们莫瞎说,那市舶司太监怎么还娶新娘……
围观群里面未免有
高声就叫:太监怎么就不能娶新娘了?太监只是没那话儿,又不是没了想
……
旁边就有高声附和,说,俺家卖盐焙西瓜子的,市舶司太监就好俺家的西瓜子,隔三差五来俺家买,俺瞧他嗑瓜子那叫个厉害,舌
一卷……
周围一阵哄笑,有个促狭鬼高声就喊,市舶司太监说不好醉翁之意不在酒,你小心你家婆娘……
三个锦衣卫溃不成军,不得不赔了些银子了事,匆匆往巡抚衙门去了。
那些未免闲话,有
就说,怕不是朝廷又下旨呵斥朱都堂了罢!
沈明臣一行在旁边听了一会儿,回到别院,他对周围友
就说,浙江巡抚危亦。
道理其实很简单,连浙江的百姓都不拥护浙江巡抚,这个巡抚,大约是不长了。
浙江虽是倭寇重灾区,可通倭的更多,尤其是做买卖的,你不跟倭
做买卖,算什么合格的买卖
?
至于倭寇犯杭州,火烧雷峰塔……正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又不是杭州,雷峰塔又不是我家的。
之常
罢了。
闲话不提。
话说,康飞和向大爷纠合了建宁程知府老爷,算是一拍即合了。
比起远大的前程,程老爷刚刚查抄木家的银子,就不算什么了。
虽然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若是能从知府升上去,别说十万,二十万,那也要花出去啊!
故此程老爷把包文卿叫到身边,两合计。
包文卿这个颇有想法,既然东翁想升官,这银子么,自然是要花的,之前商
罢行罢市,如今再开行市,大约,这银子要多花出去不少。
即便如此,这也是沾了建宁行都司卞老爷结婚的光,要不是他那位奢遮的三弟小戴老爷掏这一大笔银子,以行都司衙门那穷得要当当的家底子,大约是花不上几个钱的,至于什么流水席云云,更是不要想了。
对于那位小戴老爷的想法,包文卿是颇为激赏的。
用这流水席做鱼饵,实际上的是花钱买徭役的活计。
古为什么要读书,要功名,最关键的其实是免徭役,要不然,朝廷每年合理征发你,这免费给公家
活,换谁也不肯啊!
像是什么挖河道,修城墙,那都是征发徭役,把老百姓征来活,你还得自带
粮,要是你被水淹死了,被石
砸死了,对不起,我表示哀悼,但是,赔偿款就免开尊
……
对于徭役,老百姓是畏如蝎虎,甚至,即便有些清官名臣,想花钱征发,老百姓下意识地也不想去。
万一你不给钱咋办?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在家闲着嗮太阳不好么?
累死累活的不提,这伤了残了,算谁的?
老百姓肚子里面都有一笔账,板板手指都会算的,不划算,
嘛要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