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七章 古代行军 兕子现身(1/2)
古代行军是一个挺复杂的活儿,可不像游戏那样鼠标一圈就走了,会有很多工作要做。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首先要派遣塘骑...这个塘骑可以理解为侦察兵+通信兵,
的就是在行军过程中探查敌
、汇报信息的任务。
早上,军营内吹响第一声喇叭,各部就要收拾物品军装,然后听号令做饭进食。
清点
粮辎重,办完之后并不出发,而是先是派塘骑出去侦查。塘骑以塘为编制,每塘五
,这五个
在侦查时要注意彼此相望,不能脱离各自视线。
每
都装备信炮,以便遭遇突发事件时给大军报警。
而大军在行军时不管兵分几路,每一路都要设置塘骑。每路二十四塘骑兵,这些塘骑每
之间相距一里,散布范围最大可达二十余里。
可以说,塘骑就是军队的眼睛和耳朵。
李佑的塘骑每
装备腰刀一把、弓箭一副,作为通信兵还有一面最重要的旗帜。说是旗帜其实就是旗枪了,枪长三米,枪
下置一面三十厘米宽的小旗帜。
塘骑如果发现敌
队伍,就左右急摇旗帜,后边的塘骑看到后,即层层传递信息至主将处。
如果敌
距离还很远,不是突发遭遇这种
况,那么只需要慢慢点动旗帜。要是敌
大部队气势汹汹,那么就要画圆圈摇动旗帜。
如果是地势问题,比如说无路可走、有水狭窄等
况,就不必摇旗,层层
传就行了。
为了避免敌
对塘骑进行驱逐,信息中断,军法规定塘骑不能全部退回,而是根据敌
驱逐力度撤退。
比如说敌
驱逐队伍靠近,最前一名塘骑就退到一里后另一名塘骑处,敌
还来,就这样依次退回,敌
驱逐队伍退走,那么塘骑各回原位,就这样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各塘依次进行。
李佑还根据现代的规则,制定了旗帜的颜色,比如说遭遇敌
则摇红旗、发现敌
摇黄旗、敌
众多摇青旗、
少摇白旗、地形问题摇黑旗,各有各的用处不能混淆。
这样可以大幅度的提高
报的准确
,还有就是李佑规定,塘骑获得
报只对主将传递,要是有塘骑回营汇报探查信息,不管是要紧还是不要紧的事
,都不许沿途官兵拦截盘问,只需要直接前往中军报告主将,之后主将再召集各部军官探讨。
如果有
敢在中途拦截塘骑盘问
报,即以军法处理。
这就是李佑的严谨之处,也是兵法
髓所在,
报是一场战争中最重要的,绝对不能向外泄露,不过,这里是平原,所以可以用塘骑。
到了岭南之后,塘骑的作用就不会那么大了,岭南大家也知道,山川险峻、水道纵横,无地不可伏、无地不可截。
所以李佑决定,如归连等到了岭南之后,就会与塘骑合并,但凡遇到山地险峻、骑兵上不去的地方,就由如归连的士兵拿着五方五色旗上山探查,所有山谷、密林之处都不能错过。
这就是李佑的层层推进,因为第一次平叛,李佑不敢有一点的马虎,好在李佑的身边身边还有薛仁贵,苏定方两
,他们两
都是帅将,一些基本的东西,李佑也不需要太
心。
就像大军的行军顺序,薛仁贵自己制定了一个详细且合理的行军队形,前
部队是各部骑兵,因为骑兵速度快,出营后迅速前进到距离营地二三里的地方,然后停止立定,摆好队列后开始警戒。
随后,步兵各部按照位置方向远近依次出营,在距离营地二十步距离四面列阵警戒。
最后是辎重队出营。全部出营后,顺序又发生了变化,步兵收阵越过骑兵走在最前面,然后骑兵护卫带领辎重队,与步兵保持两里的距离行军。要是大雪天,那就骑兵在前踏雪开道,步兵在后跟随。
管理李佑后勤的是六哥梅绮,这位梅绮曾经管理过十万大军的后勤军需,除了辎重粮
...他还给每位士兵,注意是每一位的士兵,都准备了炒黄米二升,一升碾为碎末、一升另包;还有一升五合面
,其中五合做成香油蒸饼,五合做炒面用烧酒浸晒,五合做炒面用盐醋浸晒,各自包好随身携带以备不时之需。
这可不是一般的军队或者一般的军需官可以弄出来了,因为太费钱了,但是钱花了保命的机会就增加了,有了这些粮食,这样即使有士兵他掉队了,都可以生存很长的时间。
如果遇到遇到大河阻挡,并且水
无船,李佑还征调了一群水军,水军携带军中粗大绳索游到对岸,然后两岸把绳索立起固定。
跟着后士兵们砍伐竹木,制作成木筏摆放在绳索上做成吊桥。如果附近没有树林,那么就用长枪作为临时材料,捆起来放在绳索上,然后在上边铺设衣甲作为路面应急。
为了避免被半渡而击或者敌
设伏,吊桥造好后不会全部过河,而是先派选锋
锐部队过河,然后摆好阵型警戒保护后边渡河的部队,然后每过一队,就占领有利地形摆一队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