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二章 青涩的文导演(1/3)
所谓微电影,其实就是短片,只不过是视频网站兴起后,取了个相对好听的名字。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正可谓名如其实,短片也是电影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国际上的电影节几乎都有短片单元,在柏林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上,最佳短片的奖杯和最佳影片的奖杯是一样的,都是金熊奖和金狮奖。
而国内的短片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地位很尴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找不到展现的平台,比如电影院不愿意放映,电视台不要。创作短片的大多数都是学生作品,比如贾科长当年还在电影学院上学时拍摄的《小三回家》和《嘟嘟》,当时也就是在京城几个大学搞一个巡回放映,自娱自乐。
还有一些充满理想且又郁郁不得志的导演,拍长片可能没机会,就拍一些短片,送到国外去参展,就算不能一鸣惊,一举成名,也期待自己能跟当年的贾科长一样,才华被
看到,以获得拍摄长片的机会。
大概也就是从去年开始,随着国内视频网站的逐渐兴起,有了展示的平台,被称之为“微电影”的短片开始多起来。
贺新时常也会在网上看一些微电影,总体上质量参差不齐,让眼睛一亮的几乎没有,绝大部分都显得很稚
。
短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写作文,你作文写好了才能有可能成为一名作家。也就是说你短片拍好了,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电影导演。
《石》这部短片在贺新眼里如同看到了一篇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的作品,就算导演文木野这个名字不觉得耳熟,也足以让他生出惜才之心。
讲老实话,《石》的
格不亚于当年贾科长的成名作《小山回家》,更重要的是其短片中所展现出来的电影技法比贾科长当年强太多了,甚至都不亚于现在的贾科长的作品。
当贺新说出《石》能够参加欧洲三大节时,宋闻的心
一开始很矛盾,他如今正准备把first青年电影展做大做强,好作品是可遇不可求的,特别是如今的电影节都讲究“首映”这个概念。
但随之他还是说服了自己,并不是因为这是贺新提出来的,而是他从一开始举办大学生影像节的初衷,就是发掘和推广青年电影,让他们作品被更多
看到。欧洲三大节对于别
来说是可望不可求的,但是对于贺新来说,可能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他不可能为了一己之私去抹杀一个青年电影
千载难逢的机会。
于是乎两天以后,贺新在公司里见到了这个让他惜才且名字很耳熟的文木野。
文木野是东北,但跟习惯认知中的东北
有些不同,比如二十五岁的他穿着白色衬衫、黑色长裤裤,搭配一件格纹西装外套,夹着一副黑色金属框架的眼镜,三七分的
发略微有些天然卷。完全不同于所谓艺术家的标新立异或者给
一种很邋遢的感觉,相反透着
雅痞的味道,让
乍一看,不由心生好感。
看得出来当他看到贺新的时候明显很激动,但同时又很腼腆,说话轻声细语,如果不是话语中偶尔透露出几句透着浓浓大碴子味道的方言,不禁让误会这是一个来自南方的小镇青年。
说起来他跟宋闻居然也是一回见面。他跟大部分热
电影的大学生一样,自己拍了一部短片,然后就希望有
能够看到,或者说想证明自己。于是便在网上差一些“短片展”、“dv大赛”、“微电影大赛”等一些关键词,就这么找到了first电影展,因为报名还没有开始,他又找身边的老师、朋友打听了一番,正好有一位老师认识宋闻,在老师的介绍下,把片子寄了过来。两
之前都是通过电话和qq联系。
当他前天接到宋闻的电话说是贺新非常看好他拍的这部短片,并有意想把《石》推荐到欧洲的三大节,欣喜若狂之余,第二天就从长春赶到京城。今天来之前还好好拾掇了一下自己,力争在贺新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
如今坐在新皓传媒董事长办公室沙发的他,尤其看到对面微笑的贺新,感觉就象是在做梦一样,甚至还偷偷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感觉很疼,才意识到这是真的。
“文导演……”
“不敢,不敢,贺老师,您叫我小文就行。”文木野一脸局促的摆手道。
“听宋哥说,你现在正准备报考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贺新看着对方,笑眯眯的问道。
此时的他已经想起来,文木野是何许也,为什么明知很耳熟了。
说来也巧,那天回去后他就接到了徐光的电话,主要就是就《泰囧》剧本的某些细节
换了一下各自的意见。
聊完正事后,他顺警告了一下那个色胚,让他不要勾搭自己公司的
员工。这货当然不肯承认,还在电话里一个劲的叫屈。可能因为心虚,这货的嗓门特别大,那个说话的强调让贺新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后世这货在《我不是药神》中饰演的那个卖印度神油的家伙。
咦,等会,《我不是药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