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章 对诺奖的探讨(二合一)(2/3)

获诺奖呢?”方浩森凝视着众,似乎想要得到一个答案。

为什么中国近些年一个只诞生两个诺奖,而隔壁小子过得不错的国家却有19个呢?

说起来有些嘲讽,但其中还真没黑幕,获奖的都是物理学奖、化学奖,这类的自然科学奖没有运作的空间。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郑强身上,“郑校长,您是去本京都大学留过学的,这个问题您应该体会的更刻。”

躺着也中枪的郑强忍不住苦笑一声,回忆起当初的留学经历,还有近些年也去本访问过。

“我想了想,简单概括本能够成为诺奖常客,主要有两大原因。”

“1、本政府对教育和基础研究长期稳定的支持。搞科研的自然都是奔着成果去的,而这个出成果的时间需要多久呢?也许顺利的话只需要三五年,但是不顺利的话,可能要五年,甚至是十年、二十年也完全可能。”

说到这里,郑强脸上有些黯淡,“咱们国家的科研体系你们也知道,要是没出成果别说五年,三年可能就被取消基金投了,取消团队重新开始另一个课题,本这方面的投和建设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2、本有体制优势。本属于西方世界的一员,很多科研都是与英美一同参与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财物流,设备互相使用,这点就对咱们国家不太友好了。”说到最后,郑强叹了气。

至于为什么不友好,不用说几也明白。

设备禁运,信息封锁,实验室也不对中国开放,至于什么国际合作的大项目更别想参加了。

不夸张的说,基本上任何高尖的东西都要自己从零开始建设。

最后,郑强一脸古怪地说道:“这些年的获奖热主要得益于过去的留下的财富,随着本老年化的加重,这个趋势或许会慢慢降下来。

而且我看了一些数据统计,本的论文数量是全球唯一正在减少的国家。”

正常来说,一个国家的论文数量可以体现出该国的科学发展趋势。

在过去的学术界,本是亚洲唯一的牌面。

但这些年本老年化加重,在高校已经能够明显看出来了。

10个研究生,至少有5个中国留学生,甚至有些严重的领域,10个研究生,可能有8个,甚至9个都是中国留学生。

尤其是到了博士阶段,中国留学生的比例远超本国。

有些教授也是中国,夸张的时候手下研究生全是中国留学生,教授也懒得用语,上课直接全程中文了……

本的现状非常值得警醒,中国在许多地方走的是韩的老路,比如老年化这点在我们国家以及很严重了。”方浩森先是提了一嘴这个,然后严肃地接着道:

“为什么我说任教授的观点过于乐观?因为本能够成功就像郑校长所说,主要还是本政府对教育和基础研究长期稳定的支持,这点上我们国家非常需要学习!”

话锋一转,方浩森有些悲观地说道:“可是咱们国家是什么况呢?生化环材都是天坑专业,多少本科毕业就跳槽?那些读研生化环材的大多是想通过冷门专业上名校,而真正做科研在中国是件很困难的事,家里条件不好只能尽快工作,现在拿不到诺奖,未来就拿诺奖?拿肯定会有,但是会有一个热我觉得不太可能!”

方浩森教授这句话引起了不少的共鸣。

有时候,想专心做一件事并不容易。

问题不是你坚持不下去,而是有各种外界因素阻挡你。

陈灏听着这些话,总结就是郑强太乐观了,而方浩森教授太悲观了。

可能还是两的经历不同,也许是方浩森教授之前在北航的时候,在科研上遇到了一些龌龊、肮脏的事

就像许晨阳当初一气之下重返美国一样。

看着许晨阳点点,一副非常理解方浩森的样子,陈灏觉得也该到自己发言的时候了。

“咳咳,听了郑校长和方教授的发言,那我也简单说几句。”

陈灏一开,其余七的视线都移动过来。

“老郑说得言之有理,方教授说得也没有错,那实际上呢?”

“我觉得指导思想错误是中国科学落后的根本原因。总是跟在别后面跑,要能成功才怪。”

“所以,中国科学要崛起,就必须要独辟蹊径,走自己的路。”说到最后,陈灏声音高涨,目光格外笃定。

“那应该走什么道路?”许晨阳急不可耐地追问道。

“至于什么道路,我不知道,上面也不知道。所以一直在探索中,探索一条适合我们中国教育、中国科研适合发展的道路。”

说到这里,陈灏脸上露出笑容。

“光华作为一所私立大学,制度灵活,我们可以为国家试个水,成功了自然最好,失败了也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