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一章 缺钱的世界第一大公司(2/3)

许诺超高回报的游戏,法国二十年前刚玩过一次,荷兰已经连吃了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外加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这三次大亏,虽然不长记,但前一个教训还是太近了,实在是不太相信这种许诺的高回报率。

当初密西西比泡沫的时候,小东、小市民们倒是质疑过17委员会:妈的,家法国的密西西比公司,承诺的年回报率是45%到65%,甚至半年内500块一票涨到了18000,这是什么概念啊?只要拿出500块,半年后变成18000,啥也不用,顶几十年的工资。

45%的年回报率是什么意思?只要拿出两年的全部工资投进去,每年啥也不用,就能维系和之前一样的生活。

你们这17什么吃的?一年只能给平均21%的息?废物!

然而随着泡沫裂的一声脆响,大半个法国的贵族、大半个荷兰的市民被当“金融天才”约翰·劳当成韭菜被割了一茬后,荷兰市民才意识到:其实,21%的年平均回报率,挺好的……

虽然现在降到了17%左右,但相对来说,年息17%,真的已经不低了。

70董事想煽动底层民意拿到公司控制权,就得许诺比现在更高的回报率,可这70董事会又不想学密西西比泡沫,给出一个扯淡一般的50%的回报率。

只要公司继续维系着“财务状况健康、投资配置合理、每年按时发息”的表象,他们就没法要权。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英法普丹瑞等各国,都组建了东印度公司,垄断力度已经不够,voc再也不能搞出1640年惊的香料贸易1200%利润的业务。

本来20年前有个利润增长点的,那就是奥斯坦德公司事件,voc拼命砸钱,就是要把奥斯坦德的茶叶砸在手里,看谁的血厚,谁先撑不住谁就彻底了放弃了茶叶业务,知道拼不过。

垄断公司都喜欢砸钱抢市场,后世也一样。

于是使得原本是葡萄牙王室带欧洲、向征上层身份的茶叶,从旧时王室宫廷饮、飞了寻常百姓家。

原本这就是个薄利多销的机会,抓住机会,就能再次起飞。

但正赶上那几年荷兰内部出了问题,扩军派和裁军派争来争去,荷兰和泽兰希望扩建海军继续垄断贸易、打《航海条例》。

可别的省也不傻,扩海军你们阿姆斯特丹和泽兰得利,像我们种地的弗里斯兰,凭啥出钱造海军?

1619年的时候,定下了各个省的“比例税”政策,每个省按照共和国的预算缴税。当初商业才发展起步,种地的居多,农业省弗里斯兰仅次于荷兰,承担了13%的税务比例,当初也算合理,种地当时还是挺有钱的。

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这税务比例还是这样,那些搞商业的一个个赚到飞起,却没有改变各省的税比例,弗兰德斯能高兴吗?

闹腾来闹腾去,连执政官都扔了,各个省扯皮扯到现在,舰队已经基本是个空架子了。

英国锁、法国堵、普鲁士高薪抢,东印度公司子也不好过。

公司为了维系公司“很健康、很赚钱、不差钱”的形象,坚决不年年公开财务报表,而是以高昂的息,让小东们不闹事,十年公开一次:公布公开财务报表,和我们没关系,只要息到位就好。

十年公开一次,也就意味着做假账容易多了。

有时候实在缺钱了、周转不过来了,就得借钱。

或者,拆了东墙补西墙。

但偏偏又不能跟荷兰的银行家借钱,荷兰的银行家里也有一些是东,一旦借钱这事公开,可能就会引发小东的不信任。

荷兰百姓被之前的三次大泡沫吓住了,一旦东印度公司开始借钱,他们就先慌了。

他们一慌,70的董事会就会借机质疑17团,开始伸手要权。

而17团不只是享受权力,更是因为10年一次报账,使得他们有自己的巨大利益在里面。

只要还能占着位子,有时候哪怕借钱,也要维系高回报率。毕竟底子还在,往外贷款、东南亚的收益,平衡一下,左支右绌,修修补补,总还能维持。

这艘船只要不沉,掌权的17委员会就有利可图。

既要维系高息来让东们别去纠结细节问题,又不能从国内贷款以免让失去信心,这就导致不可避免地走向两条不归路。

其一,投资尽可能要求短期回报。偷、抢、强迫劳动、把华变成债务隶,等等,那些可能需要长期才有回报的投资,不再考虑之内。

不要去考虑什么长期回报、长久利益。

其二,国内没法借钱,去国外借。

国内的平均利息,以东印度公司的信誉,能借到5%左右的低息,但为了不露馅,那就顶着18%左右的高息,在东印度借。

反正1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