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压力(2/2)
刘守常便是再有本事,也无用武之地。
就像是这一次法国使团要来一事,朝中又是吵翻了天。
平等外
的代价,是巨大的。
相当于大顺在西方面前,放弃了天朝的体面,放弃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自我体系。
至于得失输赢,朝中已经吵的不可开
了,最终也只剩下了三种选择。
要么,继续保持天朝,放弃
流,驱逐传教士,过上门过
子。
要么,放弃天朝体面,驱逐传教士,正常外
,东亚朝贡体系不变,和西洋诸国进行外
。
要么,继续保持天朝体面,靠传教士
流,允许传教士传教,儒耶合流。
平准一战新军的表现,算是一个重量级的砝码。
最终皇帝选择了保持和外部的
流,又要驱逐传教士,在西方诸国面前放弃天朝概念。
法国使节团马上就要来了,东印度公司提前递
的国书上,可以得知法国这边派出的是海军大臣,一个伯爵。
按照李淦的理解,这法国有专门的海军大臣,位列内阁,也算是派了个兵政府尚书级别的
物,这一次招待可不比罗刹使团,那是战后缔约,这是和平外
,大不一样。
尤其招待礼仪,即便有罗刹使节团的先例,却还是在朝中引发了轩然大波。
罗刹国,大顺承认其为帝国。
法国,是王国。
这两者是否同等规格的招待?还是降法国为朝鲜国的待遇,以亲王国礼仪来招待?
如果法俄相同,那么就是大顺承认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那要是如什么瑞士、汉诺威乃至那些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前来,
大点的小国,在礼仪上也要一视同仁?
如果不是,哪些国家可以得到如罗刹国一样的礼仪?凭什么?
如果是凭实力,那么岂不是与礼制相悖?
礼,为天下之核心,如果礼都废了,岂不是鼓励弱
强食?
强者就可以得到更高的待遇,而不是看其国爵位?如此一来,朝贡体系下的天朝岂不是彻底
了套?
这事儿又不好直接说皇帝的不是,许多
又拿出来了指桑骂槐的本事,说天下礼崩乐坏,其根源就在于刘钰对罗刹国谈判中力促平等外
导致的。
当初可以算作特事特办,可一旦开了这个
,后续的种种问题也就显现出来。今天罗刹
来了,明天法国
来了,后天若是欧洲的蕞尔小国也来了,这怎么说?
天朝朝贡体系的逻辑出现了bug,这个bug此时无
能解。
朝中很多熟读经书的
,其实不坏,而是真的无法接受天朝体系正在逐渐崩塌这个事实。
宋儒之后的儒学,已经进
了一个逻辑闭环之中,家国同构、天朝朝贡体系、君臣父子等等这些,都是这个闭环中的内容。
只要有一处崩坏,带来的就是整个体系的崩塌。
这些崩坏,又陷
了大顺在荆襄之战后提出的那个
号的解读上。
保天下。
现在,连天下这个概念都崩塌了,保来保去保的是什么?朝中已经有
质问了,不学书经,不学圣贤之言,却去学什么西洋学问,这还叫天下吗?
天子天子,居然要和夷狄平等外
,连天子都没了,还有天下吗?
再一个就是刘钰开办实学,居然不教圣
之言,学的都是他们眼里的西洋学问。便有
质问,如果因为西洋
枪炮锐利,就去学西洋
,那么是不是白登之围后要学匈
?是不是渭水之盟后要学突厥?是不是靖康之后要学金朝?
这大顺哪里是保天下?分明是在毁灭天下。
这样的骂声不绝于耳,不少
甚至自比海刚峰,上疏皇帝,直斥皇帝这么搞是要亡天下的。
总归李淦和朝中一些支持变革的,顶住了压力。
每每想到这,李淦都觉得自己真的算是伯乐了,想着要是换个皇帝,这刘钰早就死的不能再死了。
有时候,李淦也会感觉到一阵委屈。就如同兴办海军的那个死结:
如果没有海军,西洋
就可能会如刘钰说的,在将来的某一
,袭扰东南,截断漕运,这华夏危矣。
如果兴办的海军,西洋
就不敢袭扰东南,也没能力截断漕运。
可是,西洋
不来打,这兴办海军的决定,怎么能证明英明神武呢?到
来,李淦也怕在史书上,留一个“徒耗钱粮、兴建无用之军”的骂名,因为做了准备,就不知道西洋
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心思。
想到这,李淦心
有些郁闷,便吩咐了一声太监。
“将那本倭
的《国姓爷合战》取来。”
说完,又自嘲一笑道:“天下天下,近在咫尺都不尊天下之礼,许该派些清流去教化教化倭
。若能靠一张嘴的教化,就叫
折服,倒是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