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五零章 一分钱难倒天子(四)(2/2)
控制;但这么继续下去,十丈、二十丈、三十丈的那一天,总会到来。”
 “不说将来,就说洪泽湖一旦溃堤,现在整个苏南又有几 能活?”
能活?” 
“我大顺朝千秋万代,不可学前明事,只觉二三百年溃堤不了,便不用担心。陛下聪慧圣明,我朝千秋万代,当以百年计、千年计。”
李淦心下暗笑,心道便是兴国公智计百出,上一次谈到世间事,都生出宇宙之悲,无计可施,再无心气。哪有什么千秋万代?
若真为千秋万代,我修它何来?
若有炎汉之四百年国运,我愿足以。安敢想大周八百载之命数?
若能国运湮时,尚念本朝太祖均田义兵、太宗保天下驱鞑虏、朕治淮河复南洋西域将来郡安南县朝鲜之功,有若“金刀之谶”故事,纵武侯火熄、伯约功篑,亦可传诵千古。
 但现在已经如那西洋故事里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了,谁知道哪天就要出大事?平 里还好,还可救治,可真要赶上朕征安南、缅甸、郡县朝鲜的时候出这事,如何使得?
里还好,还可救治,可真要赶上朕征安南、缅甸、郡县朝鲜的时候出这事,如何使得? 
 且若我今 治了淮河,便是改朝换代,亦要祭祀于我。如殷代虞夏,岂不祭大禹?如汉代之西秦,安不祀李冰?
治了淮河,便是改朝换代,亦要祭祀于我。如殷代虞夏,岂不祭大禹?如汉代之西秦,安不祀李冰? 
念及此,李淦便道:“如你所言,这淮河当如何治?听你这般说,倒似应把这洪泽湖毁了?”
 水利官员忙道:“臣不敢生此想法。但若陛下 后走海运,不走运河,那么便不需要考虑蓄淮冲黄了,这洪泽湖便与运河无关,只与淮河有关了。”
后走海运,不走运河,那么便不需要考虑蓄淮冲黄了,这洪泽湖便与运河无关,只与淮河有关了。” 
“臣等勘察数年,所有想法,皆付于图册。”
“臣等,斗胆请大治淮河。”
 “使淮河水,五分 海、五分
海、五分 江。”
江。” 
 “自洪泽湖向东,修一河道,引洪泽湖水东 大海。黄河既已夺占淮河
大海。黄河既已夺占淮河 海之道,便不走旧道,也走不了,除非不断加高洪泽湖。”
海之道,便不走旧道,也走不了,除非不断加高洪泽湖。” 
“既如此,可再修一条水道。一来泄水,二来亦可灌溉百万农田,使旱地变为水浇田,苏北再成粮米仓。”
 “此五分 海之策。”
海之策。” 
 “所谓五分 江,便取前
江,便取前 故智,自盱眙,挖掘一条河道,取直,通高邮湖。使得淮河水不需全部进
故智,自盱眙,挖掘一条河道,取直,通高邮湖。使得淮河水不需全部进 洪泽湖,便可
洪泽湖,便可 江。加以闸门,实时调节。”
江。加以闸门,实时调节。” 
 “此古河道,古来有之。唐、宋时候,皆有挖掘,奈何挖掘一半便逢大 ,未能完成;前朝嘉靖二十九年,为保护祖陵,亦准备挖掘,但也是挖到一半,便即放弃。”
,未能完成;前朝嘉靖二十九年,为保护祖陵,亦准备挖掘,但也是挖到一半,便即放弃。” 
 “本朝 力、财富,皆非前朝可比。此事若陛下真要一劳永逸,亦可做得!”
力、财富,皆非前朝可比。此事若陛下真要一劳永逸,亦可做得!” 
 “如此一来,假以时 ,洪泽湖便可逐渐消亡。淮河水不
,洪泽湖便可逐渐消亡。淮河水不 ,其焉能长久?”
,其焉能长久?” 
“待洪泽湖水位下降,淮河上游水流不再阻滞,上游洪灾大减。”
 “若遇 雨,黄河
雨,黄河 涨,亦可凭黄河倒灌洪泽湖,用以蓄洪,分担河堤危险。”
涨,亦可凭黄河倒灌洪泽湖,用以蓄洪,分担河堤危险。” 
只这么一说,群臣立刻发出一阵嗡嗡声,这得是多大的工程?
李淦内心也是有些说不出的滋味,心道:不是很吉利啊。
挖运河、征四方、建新学、增新部,换个类似的,便是通运河、征高句丽、开科举、改官制……驴毬的,这有点眼熟啊。
 赶忙把脑子里这些无端联想摇晃 净,问道:“这么
净,问道:“这么 ,得多少钱?”
,得多少钱?” 
 那官员沉默片刻,缓缓道:“若以募役之法,雇
 活,而不是如
活,而不是如 秦
秦 隋征发劳役,以每
隋征发劳役,以每 一个月二两银子为算,第一年需要赶在冬季枯水时候猛
一个月二两银子为算,第一年需要赶在冬季枯水时候猛 出雏形,
出雏形, 后修补。”
后修补。” 
 “是以,按每个 每天所担土方来算,第一年需银1000万两。
每天所担土方来算,第一年需银1000万两。 后每年也需300万两,非得四年或可大成。再
后每年也需300万两,非得四年或可大成。再 后时时维护,每年倒也不用那么多了。但前期铁器、器具、石料、粮食等,也都要折算钱。是以,第一年,需银米器具合计1300万两,
后时时维护,每年倒也不用那么多了。但前期铁器、器具、石料、粮食等,也都要折算钱。是以,第一年,需银米器具合计1300万两, 后四年还需1200万两。”
后四年还需1200万两。” 
“合计,2500万两……而按惯例,亦不得不考虑个中克扣贪腐事,当以3000万两计,堪不至民变而功成。”
 这钱,大约恰好是大顺政府一年的财政总收 。平均下来,每年正好一个辽饷,正好五年……平淮。
。平均下来,每年正好一个辽饷,正好五年……平淮。 
他的话刚说完,已经有大臣顾不得君前礼仪,惊呼道:“3000万两?且问问户政府,一年能不能收这么多钱?全国俸禄都停了、军饷全不发、灾荒全不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