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致郭右之二帖卷(2/2)

《前后赤壁赋》,“邱玲学姐都临摹这幅作品了,你确定自己真的不打算尝试一下《致郭右之二帖卷》?”

苏亦摇头,“过几天吧,这两幅书贴篇幅太长,瞎写的话很快,但是真的要临摹,花费的时间跟精力太多,今天不允许。我也不是邱玲学姐,赵孟頫不是我的偶像,以前临摹赵孟頫的作品也不是很多,一下子临摹两幅书贴,那么今天一整天就浪费了,到时候,没有办法装裱这些作品,学姐那边说不过去。”

他的话没错,临摹《致郭右之二帖卷》确实耗费不少时间。

主要他对于这幅书贴不算太熟悉。

赵孟頫传世的书贴太多。

除非专门研究对方的书法,不然一时半会想把他的作品临摹到具有一定的神韵,不现实。

而且《致郭右之二帖卷》的篇幅,确实不短。

仅仅是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是两幅书帖,分别为《应酬失宜帖》和《奉别帖》,属于赵孟頫的早年作品。

主要是由赵孟頫写给元代大藏家右之(郭天锡),元代初期,二人交往甚密。

其中,书札《应酬失宜帖》从谈论关于二人之间的收藏说起,进而赵孟頫向友人吐露了他在元朝要员来杭州征召隐逸时矛盾重重、进退两难的复杂心理,以及朋友间在利益矛盾时他采取的果敢态度。

这里提到元朝要员,其实就是程钜夫。

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世祖派御史程钜夫和道教传人杜道坚到江南“搜访遗逸”,程与杜通过搜访,向元朝统治者荐举二十余名汉族杰出的知识分子,赵孟頫排在第一位。

所以对于《致郭右之二帖卷》中的《应酬失宜帖》,当代学者一般认为创作于至元二十九年之初,或者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程钜夫奉旨江南搜访隐士,搜访到赵氏不得摆脱之际所书。

这些都是史料依据的。

另一通书札《奉别帖》写的是什么内容就不赘述了。

对于《奉别帖》,学者普遍认为创作于赵孟頫出仕的第五年,他上书自求外放,赴济南之前夕。

但事实上,赵孟頫一生仕途多坎坷,有过多次“远役之忧”,因此,《应酬失宜帖》也有可能创作于他赴济南之前夕。

所以对于这玩意的考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除非权威学者介入,不然各种研究,听听就好。

苏亦他们读的美术史,在本科阶段大部分都是通史,如果他继续读美术史研究生,如果把赵孟頫的生平作为研究的方向,那么也是很不错的研究方向。

这也是他为什么建议学姐邱玲把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放在赵孟頫的原因之一。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