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明斯克大公国(7)(2/3)
,该教堂有六十米高,在此时的欧洲算得上一座宏伟的建筑了,当然了,它一半是由上好的橡木连接制成的,用到条石的只有一半。
站在教堂顶上,可以俯瞰整个城堡。
城堡位于普列戈利亚河北岸,方圆约莫十里,条顿骑士团在这里经营了几百年,城堡异常高大结实,后世在二战中该城被夷为平地,所有的古迹然无存,划给苏联后重新进行了城市建设,柯尼斯堡更是无从寻觅了。
与欧洲其它城堡一样,整个城堡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形状,那是因为一开始城堡并没有建多大,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扩建的。
普列戈利亚河汇一处大的潟湖,而潟湖普遍只有三到五米,对于以前的欧洲船只自然够了,对于大夏国的战舰也勉强够用,不过大夏国拿下此地后,大公孙德安亲自来到此地督办疏浚港
事宜。
以前,普列戈利亚河下游本身就比潟湖得多,故此并不需要疏浚,大夏国需要疏浚的是潟湖里的航道以及通往波罗的海的海峡。
当时大夏国派了一个分舰队的海军陆战队(一个营)前来协助疏浚,前前后后花了大约半年时间,才清理出了一条长约一百里,宽约三百米,度达到七米左右的航道,在这条航道上每隔一段距离会有一些航标,在战时可以将这些航标撤去,敌
若是贸然进
,分分钟都有可能进
三米
的浅水区,依着欧洲
此时战列舰的吃水
度,若是满载的话肯定会搁浅的。
眼下,已经有一支老式分舰队停泊在柯尼斯堡港里,指挥官正是以前我等提到过的大夏国眼下枢密院的枢密使李延庚的长子李承嗣,一位三十出
的优秀海军将领。
眼下正值暮时分,教堂顶部四面大钟同时敲响了——柯尼斯堡大教堂顶部的钟楼每一面都有一座大钟,都是大夏国设在临潢府的钟表厂制作的,但他们敲响时,声响可传出三十里以外的地方。
“嗡……”
四面大钟同时敲响后,语音久久未能停歇,大夏国驻欧洲副大使兼柯尼斯堡地区大主教汤若望捂着耳朵好一会儿才放开双手。
汤若望今年已经六十七岁了,他皈依东正教那年才五十七岁,立即娶了一位柯尼斯堡当地的德意志为妻,这十年功夫,他膝下已经有一儿一
了,作为整个柯尼斯堡地区的大主教,又是有家室的
,他是不需要守在大教堂里的。
但这几柯尼斯堡颇不宁静,明斯克大公国大公孙德安这几
都是在大教堂渡过的,对了,孙德安皈依东正教后取了一个教名,“阿德里安”,但我们依旧用孙德安称呼他。
在教堂的建筑群里,后面有专门供教堂教士的起居处,其中有一栋小楼原本是专门为东正教准备的,眼下自然成了孙德安的居所。
“咚咚……”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书友大本营】,看书领现金红包!
大教堂的旋转楼梯上响起了有踏着行走的声音,慢慢地,若是仔细听的话,你就会发现那是好几个
的声音,有两个
走在最前面,后面还有一些
,一开始所有
的步履都很轻松,不过随着楼梯的上升,这步履也变得参差不齐了。
最先的两个中,一
依旧保持着有条不紊的“咚咚”声,另一
的步履明显有些蹒跚。
渐渐地,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不见了。
汤若望皱了一下眉,他闭上了眼睛,一手按着胸前的十字架,一手捧在心
喃喃祈祷着。
半晌,汤若望睁开了眼睛。
他在大教堂空旷的大厅里走了起来。
普鲁士搬走时只是将大教堂里的画像、雕像移走了,但装点着金饰的巨大的吊灯、烛台却留下了,这里变成东正教的大教堂后自然换成了东正教的圣徒、圣迹画像和雕像。
眼下,所有的吊灯和蜡烛都点着,整个面积接近一千平方米的大厅如同白昼,每一尊至少有两米的大理石雕像都俯视着大厅里的地面,当汤若望从大厅中间的通道来回踱步时,天荒地,他
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圣
们的注视。
注视?换成凝视更恰当一些。
六十七岁的汤若望的步履一下蹒跚起来,犹豫半晌,他还是拄着一根东正教特有的主教才有资格使用的拐杖也攀上了那旋转楼梯,通向那越往上约仄的顶部,只能容纳十
开会的顶部。
当汤若望往上爬时,拐杖点在那极为坚韧细密的橡木板上的“笃笃”声没多久就传到了顶部。
教堂顶部,大钟楼的下面有一间四面开窗的房间,房间的正中是旋转楼梯的最后一节,旋转楼梯到了此处只剩下一截普通可以拆卸的梯子了,眼下这梯子却放在房间一侧,楼顶、下面的楼梯出都被木板封上了,这里已经变成了一间看起来十分独立的房间。
房间大约二十个平方,在以前楼梯的两侧已经别隔成了两个房间,一处较大,一处较小,大的那一处自然是贵
们会面的地方,而小的则是他们随从的等候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