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总攻前夕(三)正宗唐风(2/2)
亮。
三都是三十多岁的年纪,这个年纪,既有年轻
的锐利,又有中年
的稳重,加之他们都有蓄须,愈发显得沉稳老练。
三中,在尼堪的建议下,孙秀林是一身三品文官的朝服打扮。
五梁金冠,衬以银线丝网,冠额正中饰以宝相花,两侧翎以双凤,冠耳上部亦饰双凤并有花形簪纽。
赤色罗衣,边缘用青罗,裳亦赤色,用七幅拼凑,前三幅,后四幅,每幅上作三襞积,连属如帷,边缘亦用青罗。
白纱中单,边缘青罗。
玉绶。
金色革带,玉绶系于上。
玉佩盛于红色纱袋内。
绿镶边红缎云鞋。
与尼堪相比,孙秀林身材略矮一些,不过比起眼前这些倭却高大一些,峨冠博带,盛装出行,衣袂飘飘,让这些自称继承了大唐衣钵的乡
佬看得眼睛都直了。
这套服装若是让尼堪来穿,他肯定觉得有些不习惯,不过孙秀林却是甘之如饴,曾几何时,做生意赚一些小钱养家糊就是他最大的愿望,谁能料到自己还有峨冠博带的一天?
与孙秀林相比,通译身份的潘学忠则是一副典型大唐士子打扮。
黑色的唐巾,巾后缀有软脚,左右连巾环一对,玉质。
绿色云纹道袍,领,缀白色护领,衣身两侧双摆在内。
丝绦,两根对折套连,打结于身后。
镶边云履。
与两位文官相比,武官打扮的李延庚更是拉风。
金凤翅兜鏊,顶饰红缨,下围顿项,缀银色甲片。
身穿大袖锦袍,外罩全套身甲,两肩用掩膊,双臂带臂缚,领部围项帕,胸扎勒甲绦,胸背正中处缀护心镜,腰部围销金抱肚,以帛带束扎,外系金带。
黑色马靴,与有些本武士相同,腰间挎着一长一短两把横刀。
三的打扮是孙秀林自己拾掇的。
走上码后,对面那些大多以黑色绸衣为主,戴着引立乌帽子的
本“贵族”不禁有些相形见绌。
孙秀林更加得意,轻捋颌下长达一尺半的黑髯,昂首阔步走上前去。
后面的潘学忠则是修建得整整齐齐的短须,山羊胡子;李延庚是一篷威猛的络腮胡子。
远处的松平信纲等见了也是一脸倾慕。
此时,大唐的余晖还笼罩着本国,除了神道教,剑道、茶道、和歌无一不与大唐渊源颇
,像科尔那一身典型十七世纪欧洲
的打扮在他们眼里依旧是“蛮夷装扮”,他们的骨子里,依旧怀着对大唐的向往。
孙秀林是不知不觉,自以为是“天朝上国”,后面紧跟着的潘学忠祖上却是闹过倭灾的,看着眼前那些一个个面相不善的,心里猛然想起,“这可是倭寇的老巢啊”,虽然多次往来平户,不过多与当地的商
打
道,与倭
的高官还是
一次照面,说心里不紧张是不可能的。
不过看到孙秀林一副浑然不觉的模样,心里也是暗自佩服,赶紧调匀了呼吸跟了上去。
李延庚没有到过本,自然没有任何感觉,不过是按照尼堪之前的叮嘱,昂首挺胸跟在孙秀林后面。
尼堪心准备的“唐风”(大明恢复汉家江山后,在服饰上师法众多,唐、宋、元都有,但仍以唐服为主)起作用了,松平信纲霎时忘记了自己在
本国仅次于天皇、大将军之下的尊贵地位。
他一路踩着小碎步,在孙秀林一丈处停下了,双手叉在腹部,大幅度弯下腰来。
“上使,欢迎来到大本国,这边请”
听潘学忠翻译后,孙秀林含着笑作了一个请的手势,于是松平信纲在前面领路,孙秀林三在后面跟着。
走到那一大堆面前时,包括柳生宗矩在内,所有
都自觉闪开了一条道路,哈着腰让这四
通过。
在长崎官厅坐定,茶道之后,孙秀林一席话不禁有些石天惊。
“诸位,我家大王有话”
“这些贫贱农户自然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过……”
“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家大王说,瀚海国虽然国土广袤,繁荣昌盛,终究在北境之地,偌大的国土尚有大量的地方烟稀少,不如将这些
流放到瀚海国之北,让他们作为瀚海国的
隶,世代在苦寒之地劳作一生,岂不是比一刀将彼等杀了更好?”
此时,本国对于犯罪的国民,贵族、武士出身的多流放在南吓夷地,最远的也就是桦太岛(库页岛),对于信教之
多流放在南洋一带。
北境?
这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