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南边的消息(2/3)
河、图们江、鸭绿江流域河谷、山间的小部落。
外面的称呼他们为恰喀拉
,实际上他们自己都各有名号,比如加哈禅所属的部落,喀克笃礼所属的部落,就像黑龙江中上游遍布的木城一样,虽然是同族,不过并没有一个大
物将他们聚拢,彼此之间的防范还多于联络。
喀克笃礼属于那木嘟噜部落,皇太极得知此事后立即将那木嘟噜部落的军将或斩杀、或撤职、或发配,喀克笃礼一家的下场也可想而知。
听了此话,喀克笃礼眼里闪过一丝哀愁,不过瞬间便消失不见了,他能在满清那里做到梅勒章京(副都统)的高位,以他恰喀拉的出身肯定是基于勇猛,不过善于审时度势也是不可缺少的。
他投降尼堪后,在尼堪的过问下,他让罗锦将自己的儿嫁给了他,如今算起来尼堪与
尔达奇、南楚、喀克笃礼都是亲戚(
尔达奇的大福晋是乌力吉的
儿,多西珲的妹妹;南楚的大福晋是乌热斯的
儿)。
细算下来,南楚、喀克笃礼是尼堪的表妹夫,尔达奇是他的“挑担”。
再者,这其中,尔达奇代表着黑龙江流域的达斡尔
,南楚代表着海西
真
,喀克笃礼代表着海东
真
,尼堪如此做自然有他的道理。
在这个世上,光靠功业、热血是不能持久的,制度见效也很慢,联姻依旧是最好的法宝。
“扑通”,只见喀克笃礼跪倒在尼堪面前,“才今后与建
势不两立!”
尼堪微笑着将他扶起来,“皇太极这厮残不仁,本汗将来一定会给将军讨还公道!”
……
几后,尼堪来到了哈尔滨。
与白城附近的大原场景不同,松花江沿岸却是一片沼泽地,加上松花江本身,满清想要从松花江南边向北进攻,无异于比登天还难。
故此,来到哈尔滨之后,尼堪对镇守此城的阿林阿出城几十里迎接自己并没有责怪。
还让他陪着视察了松花江北岸、后世以绥化为中心的、近五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平原,从朝鲜过来的汉民有两万户安置在这里,而哈尔滨南边的地域尚没有大规模开拓,以沼泽、水网隔断建也是应有之意。
大平原上,按照户部的规划,以两百户为一个村落,原本都是窝棚,到了今年秋天,都建成了土坯房,所有的土坯房都连在一起,外围还有土围子,在大平原上,像这样的村落就一百个!
大平原上,水网自然是有的,不过却不像江、松花江附近那样密集,正好利于农户兴修水利、大建农田,黑麦、大麦、水稻都可以耕种,如今一百万亩良田已经收获两季了,为尼堪带来了近六十万石各类粮食、
料的赋税。
事实上尼堪此前的支出早在第一年收获时便收回了,如今正是坐享其成的时候。
在连续视察了几个村子后,尼堪对王文慧说道:“此处面积广阔,都靠哈尔滨来打理有些不妥,你先记下来,等回到呼伦城后让户部、礼部的想办法在此地设置两个县域,五千户设置一县,修建县城”
“是,大汗,您看天色已经晚了,这晚饭……”
“就在这个村落”
于是尼堪、阿林阿、王文慧、格根塔娜、查克丹、噶里等少数就在村子里用餐。
两百户,放在后世那也是一个大村了,瀚海国按照三个这样的村落为一乡的做法,设置了乡长、啬夫、游徼三职。
乡长是由一位年约五十、以前在朝鲜也是一个山统领的东江镇老兵担任,啬夫、游徼自然得由尼堪自己的
担任。
尼堪前脚才在呼伦城说过,眼前便有这三出现,自然没有这么快。
在以汉为主的地方,这套体系一开始便施行了,不过当时并没有叫乡长、啬夫、游徼这三个名称而已,如今倒是统一了。
此处正好是乡长所在的村落,啬夫是赤塔已经毕业两年的学生,索伦,游徼则是年纪偏大并没有受伤而退伍的老兵——一个达斡尔老兵。
这个组合确实是应急安排的,按说以汉为主的村落官员也应该以汉
为主才是,不过如今汉民才刚刚来到漠北,识字的也不多,有的大多都进了县级以上的衙门。
当然了,随着哈尔滨城的建成,两年后,便有大量的汉少年可以承担啬夫一职了。
看着那“乡长”战战兢兢的模样,尼堪安慰道:“老丈,莫要惊慌,你家里寻常吃什么,给我等加一个碗也就是了”
当晚,在这老家里,尼堪吃上了一顿白米饭,佐菜是酸菜炖猪
、酸菜炖白鱼,猪
是老
新买的,白鱼却是他家里
常可以吃到的,若是靠近山林的地方,还能打到一些猎物。
对于这些汉民来说,能吃饱就不错了,如今还能隔三差五吃上一顿鱼、猪
(达斡尔
、锡伯
大量养猪)那简直是梦幻般的生活。
“乡亲们况如何?”
饭后,尼堪与那三聊了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