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引四方之士(2/2)
‘任’,乃是因为大郡郡守皆需雒阳诏封,刘表可以引荐上奏疏请朝廷任他们郡守与郡都尉之职,但朝廷批不批就不好说了。
包括蔡瑁的南郡都尉亦是如此。
归根结底,都不算是名正言顺。
……
荆州本土,又陆续有向朗,王威,韩玄等被望族推荐于刘表,刘表再对各
言行品
才华各做考量之后,加以善用。
可在所有的新任荆州官吏中,唯有一个是刘表亲自走访,请其出山相助的。
这个可以说是荆州此番
事调动中最耀眼的存在,就是南阳
宋忠。
刘琦明白刘表为何这么看重宋忠。
宋忠乃是当世大儒,与郑玄齐名,有《周易》注十卷,《太玄经》九卷,《法言注》十三卷。
北郑玄,南宋忠,一南一北为当世所知。
刘表若要在荆州大兴官学,非得有这样的大儒坐镇不可。
既然要办学校,总得有个知名的校长或是教授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吧?
宋忠就是刘表实现梦想的基石,很简单的道理。
而刘琦邀请的几名才,也终于在一段时间后陆续来到了南郡。
先是章陵校尉文聘接受了刺史调令,从章陵县率领一千七百名县兵赶到了襄阳。
早在宜城除宗贼之前,刘琦就在荆州军户宗卷上得知了文聘的存在。
不过刘琦当时因为身份关系而没有用他。
刘琦接见了文聘。
在与文聘的沟通中,刘琦知晓了此前他也曾饱受南郡宗氏排挤,一直也没有进到荆州的军事中枢。
当得知刘琦斩杀五十五名宗贼首领之后,文聘当场便表现出了敬佩之意。
文聘是个心有大志的,刘琦与他相谈甚
,发现盛名之下确无虚士。
文聘心有城府,虽不善言辞,但为方正,处事沉稳,在
格上是可以托付大事的
。
谈到军事方面,刘琦觉得如果以黄忠做下比较,黄忠就是团烈火,文聘就如静水,他虽然比不了黄忠那般能冲锋陷阵,但论起守御之术,刘琦觉得他比黄忠要强。
随后,刘琦带文聘去见了刘表。
但刘表眼下的大部分注意力都在和宋忠商议兴办官学上,因此对于文聘这样的县级校尉只是接见了一下,任命文聘在刘琦麾下做别部司马,便
了事。
文聘原先是章陵校尉,若调任军司马其实属于降职,但他并不在意。
主要刘琦目下是襄阳校尉,若是平调,文聘岂不是要抢刘琦的位置?
而刘琦若要统领文聘,只能委屈文聘降职而用。
但对文聘来讲,在荆州刺史和公子麾下直接做事,与在下属县城当校尉,完全是两个概念,翌的发展也不可同
而语。
且刘表未降文聘秩俸,这降下的职务,后随着刘氏在荆州逐渐稳定,早晚都能替他找回来,在这一点上文聘还是颇有信心的。
随后,刘琦引文聘与黄忠、刘磐等相见,大家一同切磋军事要务与练兵之法。
在讨论的过程中,文聘阐述了一些自己的练兵心得,其法颇有古之名将之风,如士卒无食,他亦不食,士卒不休息了,他不睡觉,练兵克苦,身先士卒,不讲排场等诸如此类的,得黄忠赞赏。
而后,刘琦麾下的兵马,就全付由黄忠和文聘这两名军司马
练。
……
文聘到了襄阳不久,便又有持路引来了南郡境内,来者便是现居住在乘风的李典。
约一年前,刘琦和李典在山阳巨野相识,二一个是管理县城治安的总指挥,一个是社会大哥,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关系,彼此间还夹杂着利益纠葛,因此使得二
的友
在这一年时间里变的愈发
厚。
不论古今,成年厚的友
大都建立在利益的
汇上。
“伯瑜!”
李典见了刘琦,上前一把攥住刘琦的手,关切道:“当贤弟悄悄辞去县尉之职,离开巨野,如何也不派
告知为兄?当真是不顾一载相知之
!伯瑜莫非信不过我李典?”
刘琦大笑了一会,方道:“兄长与吾之,琦如何能够忘却?只是琦来荆楚所办之事凶险,若是告知兄长,恐连累了你,如今大局已定,刘琦特置书请兄长一起来荆楚
些大事,不知兄长可愿相助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