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为民著书(2/3)

刚才听到了什么?

为天下农民著书?

他一手撑地,借力,不顾仪表,慌忙的站了起来。

好家伙。

这牛吹的……有点过了吧?

哪怕是农家在战国时的诸子,都做不到这一点。

自古至今,从未有人做到这一点。

这个年代,写农学著作蕴含的难度,堪比制定一部新的历法。

农学著作的修订,涉及到探索、实验、成书、推广多个环节。

除非有皇室、农家的支持,仅凭一家一姓,断然不可能完成。

先不说这技巧的可信程度,单是那个产量增加一半,就有些匪夷所思,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除非长安强制推行,否则,没有哪个农民愿意冒着绝收的风险,进行耕种实验。

况且,农民根本不识字,传授种植之术这件事,最终还得落到地方上的蔷夫、里长、亭长这群人身上。

一家一姓,不可成!

这也是为何农家出现几百年,却没有人把心思投在这上面的原因。

不是不愿意,而是力量不够。

这上面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足以榨干诸子百家财产的总和。

良岳抬起左手,用力的抹了一下嘴巴,试图缓解心中的惊慌。

伴随惊慌,他的声线出现了颤抖,似心电图似的,起起伏伏。

“阁下,这番话未免太过匪夷所思了。君可知这番话意味着什么?”

“这是自然。”司匡抚手而笑,举止从容。

“呼!”

良岳长舒一口气,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

回答的太淡定了,让人有些害怕。

这狂生真的知道修订农书的意义吗?

自古至今,统治者除了收税、大灾之年派人治灾,文人除了借底层群众疾苦发发牢骚之外,真正无偿为农民奉献者,凤毛麟角。

真要追溯上去,寻为民者。

恐怕,只有三代之前的三皇五帝时期了吧?

伏羲授渔、燧人生火、神农尝百草、黄帝传授衣住行之术、帝喾初定二十四节气以划四时节令、尧、舜亲自躬耕、大禹为民治水。

换而言之。

若真的修订了一部农业著作,绝对会被当世农民奉为仙神。

日后每年农业祭祀的内容,恐怕都要变上一变。

皇天后土之后,多了一个农圣。

虽然有呼啸的冷风,但良岳额头上的汗珠冒的越来越多。

他视线移动,望着惊呆错愕的观战者。

下方这群人,已经停止喧闹了。

那句为天下农民著书已经把下面这群人镇住了。

那句亩产增加一半,让众人面面相觑,转动的眼珠子内冒着红光。

这是在论战,说的话,应该不会有假吧?

《齐民要术》,农学耕种之法。

良岳目光继续移动。

这次放在了农家那群人的身上。

落下闳正眼冒精光,死死地盯着台上。

而唐都等人则脸色凝重,心事重重,双手环胸,低头不语。

农家竟然出奇地安静,这让他有些意外。

按照往常一样,若出现这种意图在农业上指指点点的狂妄之徒,农家弟子早就冲上来,杀一儆百了。

如今,他们竟然毫无动作。

这让良岳不由的回忆起稷下的传闻:

农家百年之底蕴,不如司匡一日之言语。

难道农家相信《齐民要术》的存在?

难道此人在农学上的造诣,真的堪比三皇五帝?

视线挪回来。

良岳重新盯着木板前的百家大敌,眉头皱的快要把额头撕裂了。

农学造诣强又如何?

他代表的是兵家!

誓死不屈的兵家!

他握紧拳头,面色通红,喘着粗气,按捺住心中的波动,发起本场论战的第一场攻击。

“阁下先前所言牛耕之术,吾姑且信了!但,后言增产之发,若无充足证据,吾坚决不信,这不能作为军费来源的理由!请阁下拿出证据来!”

司匡眉头微微一皱,有些意外,不由得对良岳高看一眼。

没想到眼前这个家伙竟然敢于农家默认的压力下发动反击。

留侯后继有人啊。

不过,自己也不是吃素的。

咳嗽几声,清清嗓子。

声音平淡,回答:“鉴于粟米、宿麦已经种植,无法立刻考量《齐民要术》之下的产量。对此,我有一个提议。”

“请讲!”

“阁下可否给鄙人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之后,书可成!届时,书中蕴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