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平匈之策总纲(2/3)
来想去,最终得出四个字。”
转身。
蘸墨。
提笔,在木板中央偏上的位置,一针见血,书写出蕴含龙飞凤舞之势的四个大字:内忧外患。
良岳赞同地点点。
右手一动,赶紧把“内忧外患”四个字记在竹简上。
仅凭这四个字,他就对司匡刮目相看。
一个不混迹朝堂的,竟然能看得这么透彻。
不愧是《孙子兵法》的当世掌控者!
随着记录,司匡的声音与之并行。
“自马邑之围失利后,我大汉与匈的关系,便发展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要么,匈亡,要么大汉亡!”
“大汉与匈之间的战争,势不可免,吾敢下定结论,不出两年,大汉必将有主动出击之战!”
良岳一言不发。
继续记录“两年”这个时间结论。
“既然战争不可避免,那么,如何准备战争,则成了朝堂上两千石们必须思考的事。”司匡盯着这家伙的动作,抛出自己的观点,“吾以为,战争
发之后,对大汉来说,若想彻底战胜匈
,必须做到如下六个字。”
忽然,下方一阵清朗的声音传来了,“哪六个字?”
司匡目光投向声音传来的地方——兵家座席首位。
对着那个不认识的青年,露出洁白牙齿,笑了笑,一字一顿,郑重回答,“攘外,必先安内!”
卫青呆住了。
呆若木地坐在座位上,藏在袖
内的双手握成了拳
。
诧异的目光,肆无忌惮地凝视台上那个瘦削的身影,轻声呢喃,“攘外,必先安内。”
这个居住在齐鲁之地穷乡僻壤处的小子,竟然能直接看透刘彻一直以来的心病?
卫青忍不住在心中暗自高呼:若陛下在此,定将此子引为知己!
如此看来,这次东出函谷关的任务,能够轻轻松松地完成了!
卫青仰,与司匡对视。
同时努力按捺住心中的激动,克制自己。
然而,尽管如此,他的声线还是有些颤抖,“敢问,如何安内?”
“问得好!”司匡嘿嘿一笑,向卫青眨眨眼,表示赞赏。
随后侧身,盯着高台上这位主要对手,沉声分析,“对于这个问题,鄙需要先做一个说明!”
良岳右眼皮疯狂的跳动。
不知为何,他总感觉有大事要发生。
他先放下手中的毛笔,揉了揉右眼。
接着又长舒一气。
“请讲!”
司匡点了点,身子彻底面向眼前这块巨大的木板。
声音高亢,且充满了磁,“三天时间,鄙
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方面,总结出数条大汉面临的内忧!请良兄品鉴!”
良岳心脏一紧。
虽然不明白这种总结方式,但还是先记录下来。
一会儿,他需要通过详细的记录,推翻司匡的平匈之策。
而台下卫青也面目愁容。
他感觉,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将会从这场比试中放出来。
担心被吓得发呆,错过主要内容,赶紧从给左右随从一个眼神,示意帮忙记录。
随众抬起笔尖。
司匡的声音,似洪钟大吕,直击他们本心。
“政治上,阻挠大汉出兵的原因有很多,鄙只列明主要原因。”
“其一:诸侯王的态度!若长安大规模出击匈,拥有一定兵力的诸侯王,要如何对付?”
虽然七国之后,汉景帝把诸侯王的军事权利收回中央,但
作起来,颇为扯淡。
收军权这件事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执政中期,还没完成。
根据记载,淮南王刘安准备发动叛的时候,军队数量过万。
其他响应的诸侯王,兵力也都不容小觑。
因此,出击匈,诸侯王的态度,颇为关键。
一旦前面战线吃紧,后面又出现诸侯王偷的
况,出击,必败。
不等良岳、卫青反应过来。
司匡继续陈述。
“其二:朝堂之上,支持出兵的将领,并不多!”
“陛下继位十余载。五年前,匈来请和亲,下议。”
“大行令王恢曾言:与匈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
“而御史大夫韩安国却称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司匡微微一顿,反问,“将领尚且反对出击,何况他?”
“若想大规模出击匈,必须让朝堂将领改变看法,让他们看到战争带来的利益!否则,将且无可战之心,何况士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